西夏首领印
“兰州手工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世三
“兰州刻葫芦”市级传承人家蓉
白衣寺塔
记者获悉,“兰州市博物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主题系列活动将于9日在市博物馆门口举行。本次系列活动包括4大版块,由前期线上举行的“兰博珍品说”和“兰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珍品”流动展览、“我在市博当讲解,我为市博文物代言”及“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工艺展演”组成,活动全程中还将有市博志愿者发放馆藏文物册页及博物馆条例、文物保护法等相关宣传资料,必将为广大市民带来一场对家乡文物珍藏的全新认识和体验。
兰州市民为“金城珍宝”点赞
本次的活动的举办旨在通过充分整合和利用本土馆藏珍品文物资源,进一步深化文物事业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新时代文物工作传播力和影响力,力求让更多的市民通过市博活动窗口了解到自己家乡丰厚的文物资源。此前,兰州市博物馆就号召全体上下开展了“兰博珍品说”活动,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在市博53件馆藏文物中选择一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微信朋友圈等互联网发布平台进行反复推送,通过时下流行的传播渠道进一步扩大了馆藏文物的影响力和知晓率。
同时,市博还为每一位在朋友圈等互联网传播渠道为该项推动点赞的好友准备了一份精美的小礼品,小小的温暖举动顿时引起了人们的热切关注和积极转发。一时间,平日里难得一见的“金城珍宝”在各大聊天软件界面里频频亮相,引起了多个线上平台粉丝们的热捧。在与广大市民的亲切互动中,人们不知不觉通过互联网走近了市博、了解了家乡的文物资源,在娱乐之余轻松增长了兰州本土文物相关知识。
“此次线上宣传形式灵活新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市博物馆馆长董亚莉告诉记者:“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等都成为了互联网发展的主攻方向,这些技术同时也开始应用在文物保护和展示领域,正在对传统文物保护、传统文化传播创造新的可能和新的想象。特别是,通过这些新科技在文物领域的应用,则将对用户带来诸多全新体验。”
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馆藏文物
兰州市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3000余件,分陶器、瓷器、铜器、字画、钱币、玉器、石器等七大类,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53件,国家二级文物78件,有国家三级文物682件。此次,作为市博的品牌流动展览之一,6月9日当天“兰州馆藏文物珍品展”将在市博物馆门前亮相,兰州白衣寺塔、明青玉双螭耳杯、明木座背光鎏金铜佛造像、新石器时代护臂等53件馆藏一级文物都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一展“芳容”。
“其实,很多我们自己珍藏的文物因为安全保护等种种原因并不为人们所知晓,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董亚莉说:“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着跨越千年历史多领域、多角度阐释人文情怀的特殊作用,时刻不停地表达着艺术与科学的不离不弃。同时,文物资源更是博物馆建设中的坚实力量,一定要想尽办法创造更多的条件,用不同方式搭建起馆藏文物与社会大众的交流桥梁。”
她表示:“在下一步博物馆的建设发展中,我们将更加强调创意性及功能性,力求通过对观众馆内体验的全面升级,使越来越多的人们真实感受和正确理解到馆藏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进而提升对家乡、对祖国、对社会的热爱,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文化需要文物的印证,文物也同样需要文化的解读。同时,我们还将依照馆藏文物资源的特点和重点,开始开发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实现让文化资源不再沉睡,让观众带文化回家的愿望。”
“我为文物代言”掀开珍品“面纱”
活动当日,还将举行一场“我在市博当讲解,我为市博文物代言”活动。该项活动是前期“兰博珍品说”线上活动的一次线下升级,陈喆、武玥、秦巍、马晓芳4位市博讲解员将依次亮相为市博馆藏珍品文物进行代言,现场讲述这些兰州“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用生动的语言和奇妙的故事掀开市博珍品的神秘面纱,让这些文物资源走向更广大的社会舞台。
“当我每次站在折射先民智慧的文物面前时,我想我一定要为观众精彩呈现中华民族的辉煌往事。十年的文物讲解工作,我从懵懂走向熟知,从熟知走向了热爱。”将为白衣寺塔代言的陈喆告诉记者:“每天早上一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白衣寺塔,它位于兰州市博物馆院内,距今已有将近400年的历史,历经多次地震,依旧安然无恙,198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许多人都曾与白衣寺塔‘擦肩而过’,但却很少有人能发现或感受到它的厚重与深沉,这一次我将代表白衣寺塔向广大市民献上最诚挚的问候。”
“我是土生土长的兰州人,从小对兰州有着深深的感情,同时我也是一名博物馆爱好者,喜欢参观各地、各种类型的博物馆。”活泼可爱的武玥说:“多年前,怀着对兰州历史、风土人情以及对博物馆事业的热爱,我有幸成为了一名兰州市博物馆的讲解员。我的日常工作是向广大游客介绍兰州的悠久历史文化和代表兰州地方文明的历史文物,让更多的人认识兰州、走进兰州,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爱上文物。每当我向观众介绍它们时,它们在我眼里仿佛不是一件件摆放在那里供人欣赏的物件,而是一位和我朝夕相伴的朋友,我在替它们作自我介绍,替它们讲述它们的故事。这一次,我讲述的主人公为国家一级文物——半山类型旋涡锯齿纹彩陶鼓。”
“我对文物有着特殊的情感与理解。”秦巍感慨地说:“记忆中小时候父母经常带我去博物馆参观,从那时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奠定了我对文博事业的喜爱之情,长大后无论去哪个城市旅游,博物馆都是我的必去之地。在展厅内看到的每一件文物,于我而言,都不是尘封的古董,它是先民们留给我们最好的馈赠。在市博12000余件馆藏文物中,有这样一件文物叫‘西夏首领印’,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这一次我将为它代言。”
非遗传承人将现场“秀”绝活
在此次活动中,主办方还专程邀请了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兰州刻葫芦”市级传承人陈兵,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兰州刻葫芦”市级传承人家蓉,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兰州手工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世三,甘肃陇原巧手、甘肃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徐彩红,以及何桂芳、方亚蓉两位香包制作者一同现场进行工艺展演,力求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技艺展示,引起更多人对濒临消失的珍贵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
“现场不仅要展示技艺,更要讲述漫长岁月中先辈们的生活情趣与智慧,这样才能更好地唤起社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关注。”陈兵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兰州刻葫芦陈派创始人陈唯一的女儿,她自幼随父亲学习绘画、书法、雕刻、剪纸、摄影、篆刻,10岁时开始学习雕刻葫芦。在继承父亲书画艺术和葫芦雕刻技法的基础上,她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最擅长以全景式的表现手法将原画的宏大场景缩于小巧玲珑的葫芦上,将国画中的白描手法用于微雕葫芦的作品中,以此来表现传统工艺所推崇的“刻画细腻,线条流畅,气象宏沛,刀法精微”的观赏效果。
家蓉1981年起师从阮文辉、陈唯一、王德山3位艺术大师学习葫芦雕刻技艺,经过三十年如一日的孜孜追求和刻苦磨炼,她的微雕葫芦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优美与细腻相沫、典雅与清丽相融、诗词与绘画相映、宗教与文化相和。“刻葫芦和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并称为兰州三宝,所以我希望兰州雕刻葫芦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为此我将付出所有的汗水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