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画家陆志宏:创作是一生的意识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彭倩 时间/2018-06-15 11:28:56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陆志宏,1960年出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1980年毕业于张掖师专美术系,1988年-1990年进修于中央美院,曾参加文化部举办的欧洲绘画材料与技法高研班。现任甘肃画院院长助理兼展览部主任。

丝路文本之一

丝路文本之二

丝路文本之三

丝路文本之四

黄山村写生

天幕

黄山村记忆

西出阳关

陆志宏,1960年出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1980年毕业于张掖师专美术系,1988年-1990年进修于中央美院,曾参加文化部举办的欧洲绘画材料与技法高研班。政协甘肃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现任甘肃画院院长助理兼展览部主任。

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省美展,《西出长安三千里》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在北京、上海、青岛等地举办个人展或联展。作品屡获各种奖项。出版有《甘肃宋元画像砖》(与陈履生合作)、《陇中剪纸》《甘肃民间木偶艺术》《甘肃民间皮影艺术》等专著,作品和研究文章发表于《美术》《人民画报》《美术向导》《画刊》《美术报》《中国文化报》等报刊。

雪后初霁,路陡山峭,泥泞的路上车辙重叠、足迹交错,混合着消融的雪水,隐隐泛着陶釉般的光泽。道路两侧未融的残雪,夹在枯黄的冬草间,令人顿觉西风凛冽。视线沿着泥泞的小路绵延而上,观者的精神也随之一振,折过一个大弯后,延伸至沧桑却伫立不倒的烽火台。再远处,颜色由深及浅间,视线也随层叠的苍茫雪山渐渐远去,至天边的冷云,至无尽的想象空间……

这便是陆志宏的油画作品《西出长安三千里》呈现的丝路古道,将观者的思绪延伸至远古的丝路驼铃、孤烟落日,以静穆苍凉的西部意象勾画了雄浑昂扬的丝路精神。丝路意象一直是陆志宏的创作题材,如《极边天高》《西出阳关》《古道长风》《凉州西望》等,直观描绘沧桑的西北景观——苍山层叠或皱褶分明,或古迹闪现;陇上或长云翻滚,或牛羊静立……但景物皆雄浑壮美,意境悠远而深沉。这样的创作是对现实不断挖掘的结果,已经融入了画者自身的人格力量与精神状态。

近年来,陆志宏心中的丝路意象不断扩大,并不断思考如何让“大唐气象”下的艺术得到传承、再发展。为此他创作了《丝路文本》系列油画,包括身着袒胸装、头戴胡帽、骑着骏马的唐朝女子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的骏马;身驮货物、昂首嘶鸣的骆驼……虽是呈现大唐意象,但在表现手法上已打上现代的印记。《丝路文本》系列绘画,已不仅仅是写实,而有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

“‘朝圣敦煌’,就要找到并构建历史敦煌艺术与现代结合的‘新敦煌艺术’。”关于丝路意象系列的后续创作,陆志宏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

黄土家园系列是陆志宏的另一大创作题材,传达了他对家乡、对西部的热切关注与希冀。这类作品将生活融进创作,以艺术的眼光提炼寻常,饱含了积极心态下的生生不息。《晚熟的青稞》《煦风吹来》《陇中山地》等,皆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一种社会责任感,促使我通过绘画来唤醒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谈起创作生态题材作品的初衷,陆志宏这样说。《民勤·春天的风景》《腾格里飞扬的风景》《新绿》等作品,体现了他对家乡、对西部的深切关注。如《腾格里飞扬的风景》展现了席卷而来的沙尘暴,吞没村庄,满目流沙苍黄,甚至连飞鸟也在逃离。这样的画面,让观者不由地焦虑、紧张起来。但画面传递的不仅仅是焦虑,还有随之而来的深思。在飞扬的黄沙之下,是一片片沙柳、骆驼草和麦秸织就的草方格巨网。看似阻挡风沙无力,实则是西北人民坚韧意志力的体现。这便是作品的升华力量。

在陆志宏看来,民俗、民间艺术便是文化的基因。数十年如一日,陆志宏孜孜不倦地挖掘、整理丝绸之路积淀下的民俗文化,力图复原、保存珍贵的历史记忆,包括剪纸、木偶、皮影、刺绣、宋元画像砖及彩陶等。经过20余年的潜心研究,卓有建树。他先后出版了《甘肃宋元画像砖》《陇中剪纸》《甘肃民间皮影艺术》《甘肃民间木偶艺术》《临洮——历史文化名城》等专著。

除了画油画,兴趣广泛的陆志宏还涉猎国画、版画、摄影创作及编辑装帧。这些专长看似跨界,实则相融相长。如爱好摄影使得画者对“瞬间美”的感知十分敏锐,对色彩、光影的把握也更如鱼得水。在他看来,“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不同的是表现手段和艺术技巧”。

年少时便怀揣对艺术创作的向往与追求,如今陆志宏的艺术人生也已走过40余载,并将以极大的热情继续前行。对他而言,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工作,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更是丰富内心世界对表达、呈现的渴望使然。对此他感慨道:“创作早就成了我贯穿一生的意识。”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