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伏羲庙。
6月22日,2018(戊戌)年甘肃省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将在甘肃天水隆重举行。伏羲一画开天,肇启鸿蒙。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其博大精深与深远影响倍受关注和尊崇。数千年来,民间祭祀伏羲的活动一直未曾停止,改革开放后,尤其自1988年天水市恢复公祭大典以来,伏羲文化作为一种“寻根文化”,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祭祀伏羲,成了传承伏羲文化最直观的方式。
1寻根祭祖,感悟伏羲文化的创造力与创造性
6月13日,距离2018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开幕还有8天时间,有关大典事宜筹备工作已接近尾声。伏羲城周边角角落落,到处充盈着喜庆、祥和的浓郁氛围。
上午10时30分许,一群来自兰州、头戴写有“读者研习”字样太阳帽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缓步走进伏羲庙,拜祭始祖,了解伏羲的伟大功绩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学习和了解书本以外的知识,尤其让孩子们初步知晓伏羲文化的创造力和创造性,对于开阔孩子们眼界、拓展知识储备意义非凡。”带队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甘肃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伏羲氏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中所创造与形成的伏羲文化,具有奠基和启蒙之功,其生产和生活活动,充满了创造、奉献与和合精神。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部主任张建林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伏羲氏的发明创造改变了中华先民们的生活,加快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伏羲氏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地发明创造,代表着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最高水平,正是这种奋发向上勇于革新的创造力,才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受到了子孙万代的敬仰和崇拜。
2弘扬伏羲文化,传承和保护优秀文化传统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伏羲文化在传承和保护、挖掘等方面日益蓬勃发展的40年,也是弘扬传统文化、重塑文化自信的40年。许多专家、学者在传承和保护伏羲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和挖掘,成果颇丰。
“文化是一个民族产生凝聚力并赖以延续的DNA。文化是历史的灵魂,历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全国政协常委、甘肃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周宜兴先生在探寻伏羲和伏羲文化的历史真实方面,曾不止一次发表过以上观点。
6月13日,伏羲学院教务处主任王来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概括地讲,伏羲文化就是伏羲画卦。”他说,新石器时代,人们在蒙昧、盲目和困惑的时空里生存,对自然界的现象缺乏理解。由于伏羲创造了八卦,确定东西南北中的定位方向,在日常生活中指导人们遵循自然,有秩序地劳作,使社会向文明不断迈进。
随着专家、学者们研究和探寻的深入,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研究成果早已成为公论。伏羲创历法、教渔猎、驯家畜、烹食物、定婚嫁、造书契、制琴瑟、创八卦等,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充满了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和合精神。以伏羲氏为代表的远古先民们,在长期的生存和治世斗争中,创造了亘古常新的伏羲文化。
3同根共祭,塑造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就在渭水流域用“太牢”之礼祭祀伏羲,至明代由官方主持春秋两祭,从此天水祭祀伏羲成为百姓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直延续至今,相沿成俗。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打造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天水市政府于1988年恢复了公祭伏羲大典,同时举办首届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了28届。2005年,省委、省政府将公祭伏羲大典提升为省级规格,确定每年6月22日(夏至日)举行。自2013年开始,公祭伏羲大典由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天水市人民政府承办。2014年8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审批,公祭伏羲大典成为甘肃省长期保留举办的重点节庆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同时,自2014年起,海峡两岸共祭伏羲典礼活动的举办,实现了海峡两岸同日同时共祭。太昊伏羲祭典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相继被国家有关机构授予“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十大节庆”和“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活动,天水也被评为“最具魅力节庆城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研究伏羲和伏羲文化的历史存在,确立伏羲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文化信仰,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将伏羲时代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向全世界传播,对构建和谐世界,加快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历程,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伏羲公祭为重要内容和载体,大力弘扬伏羲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则是这一品牌走向国际化的唯一途径。”张建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