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历史名人朱镜宙:甘肃现代财政制度的奠基者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王文元 时间/2018-07-18 10:36:53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1933年是甘肃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代。就在这一年,浙江乐清人朱镜宙,应时任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之邀,出任财政厅厅长。

讲述人:尚季芳,历史学博士,西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主任。

朱镜宙

朱绍良信件

朱氏家谱中的记载

1933年是甘肃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代。就在这一年,浙江乐清人朱镜宙,应时任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之邀,出任财政厅厅长。此时,甘肃正处在民不聊生、军阀割据的境地,整个财政一片混乱。

他出任甘肃省财政厅长,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呢?

为甘肃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研究近代史的人,对朱镜宙都不太陌生。然而,许多研究甘肃历史的人,却往往忽视了朱镜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我们先来看看朱镜宙究竟是何许人?

朱镜宙字铎民,他是辛亥志士章太炎的女婿,著名民国报人,南洋华侨史专家、经济学家。其实,他还有一个身份——著名居士,法名宽镜,号佛显。曾在台湾长时间推广佛教,刊印经文。辞世时,享年96岁。

当年,朱镜宙从乐清师范讲习所毕业后,就投身革命。他不仅动员一批学生参加辛亥革命,而且四处奔走创办报纸,鼓吹革命。先后在《天钟报》、《天声报》、《民信报》、《民苏报》等报刊任过编辑,还在新加坡办过《国民日报》。1919年后,从事金融财税工作。1926年任北伐军总司令部军需处副处长。

1933年,朱镜宙先生应朱绍良之邀,到甘肃任财政厅长兼禁烟局长。当时,甘肃地瘠民贫,经济凋敝,军阀林立,政出多门,施政极为繁难,厘清一省的财政事务更面临重重阻力,甘肃省甚至连基本预算决算都没有,可谓困难重重。但在日寇步步紧逼之下,开发大西北,奠定抗战的大后方,已经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故而,在当时有许多人都来考察西北,为开发大西北出谋划策。

当时有人曾说:“到西北去主持开发事业的人们,不但要有健全能力去应付那复杂的环境,去解决那困难的问题;同时还需要高尚的品格和优良的道德,免得被旧势力所同化,恶习俗所熏染。”

朱镜宙就是这样一个不为旧势力熏染的人,他下车伊始,就针对甘肃大量种植罂粟的情况,制定了三年禁烟计划,成为后来甘肃“两年禁毒、六年禁烟”计划的蓝本。同时加紧废除拨款制度,使各机关始有预算决算,款有定数,不再任意取之于民。

可以说,他在甘肃建立了一套新型的财政体系。

废除拨款,限制了军阀手脚

首先,就是废除了拨款制度。当时,甘肃军阀林立。军阀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势力,自然要维持庞大的军队。可是,钱从哪里来?当然是在自己控制的地盘上,大肆征收截留原本上交给省政府的财税款。

朱镜宙整理甘肃财政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制度。在这之前,甘肃虽然名曰拨款,但实际上变成提款。各路军阀直接到当地县政府提款。这一制度的实施,违背了军队由国家供养,军费由国家统一筹集的原则,给驻军提供了便利的生财之道。

同时,地方上为了应付提款委员,又使出各种办法打点提款委员。各县“除殷勤招待外,还要送川费”。不仅如此,有时候政府一拨就是几千,地方一时拿不出,“于是只好三百五百,先打发提款委员出门再说”。而提款委员以军阀名义写的正式收款是写好三千五千,无法分割,于是只能拿三百五百就走。回到军部,将收条缴回,说声款没提到了事。那些款自然进了个人腰包。结果,各县局所出的冤枉钱,倍于常额缴库之数;而军阀呢,确实也提不到多少。至于提款委员,却认为这是一份好差使!

许多时候,提款专员“唯一的动机是获利,所以总是非常专横腐败,征收到的实际税额往往超过规定”。负担最终转嫁到老百姓的头上,致使其生活维艰,甚而离村逃亡,奔走他乡。

朱镜宙曾赋诗写道:“一幅流民陇上图,负儿易米苦无襦。缇骑日夜追科急,每年逋逃泪欲枯。”拨款制度的存在,是“甘肃财政紊乱之症结所在”。

1934年10月,蒋介石巡视甘肃后,认为“甘肃民众痛苦,完全因拨款关系”,电令“早日取消,以苏民困”。朱镜宙分三步走的办法,四处奔走,多方协调,最终取消了拨款制度。

1935年,废除拨款制度顺利达成,全省有53县先后取消拨款制度。“财政统一于省政府,则堵塞了附着在这一制度上的形形色色的寄生群体盘剥民众的合法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会减轻民众负担”。

可以这样说,二朱所施行的新的财政会计制度,开创了甘肃现代财政制度的先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后来财政建设的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铺平了道路。

改屯为民,实施赋税划一

为守卫边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先贤们发明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模式。屯田就是其中之一,从西汉名将赵充国在河湟地区屯田后,屯田逐渐成为一种耕战结合的有效模式。数千年来,屯田这一戍边模式,一直绵延不绝。而且衍生出军屯、民屯、商屯等多种不同的模式。到了1933年的时候,甘肃许多地方,屯田及屯民规模还很大。

但曾经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贪官污吏的盘剥下,逐渐成为压榨民众的工具。主要是赋税不均,“屯粮较民粮计加重一倍有奇”。朱镜宙经过调查,逐渐弄清楚了屯田的弊端,于是下决心改变屯民为民户。他认为:“甘肃农村破产之原因,实由屯粮过重所致,人民无力完税,因而弃家逃亡者日有所闻,为解除人民痛苦及维持政府威信计,决不能因影响税收而中辍,当经严定奖惩,限期实行改屯为民。”

既然下决心废除屯田,就要破除一切阻力。朱镜宙在财政厅第二科科长党家驹的大力赞襄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奖罚政策,要求在半年内完结此事,“如在三个月以内完全办竣者,准记大功一次,四月以内办理完竣者,记功一次,五月以内办理完竣者,传谕嘉奖,以资策励。倘或办理不力,逾限一月者,记过一次,两月者,记大过一次,三月者,记大过三次,四月者撤任”。

可见这个工作力度大得不是一般。当时,全省有49个县的屯地要改为民户。到1935年年底,全省改屯为民基本完成,数百年来困累人民的屯粮之负担,至此解除。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屯田制度,也完成了历史使命。这是甘肃财政改革史上的一件大事。

原先“甘肃屯地每亩例纳粮五升,一旦改为民地,年仅纳粮二升有奇”。还有一点,如今的人们想不到。甘肃的屯田纳粮数额竟然还是明朝初年制定的,一直延续到了此时。

改屯为民,虽然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却使政府每年的田赋收入减少三分之一。这就是藏富于民,不与民争利。这也是朱镜宙发展建设甘肃财政的主导思想。

同时,他还清理一批苛捐杂税。尤其豁免了茶叶税,有力地抵制英商控制的印度茶对西藏的倾销。除此,他还在编造预算,清理积案,裁减财政厅冗员,整理税收、附加税、契税,筹设农民银行,整理田赋,筹办营业税等方面做了初步的规划和改革,为后续的深入变动奠定了基础。

朱镜宙的成功改革除了上层必要的支持外,还有悲天悯人之心,廉洁自律之行。朱镜宙离开时,写下了《留别甘肃父老》:“来时万里满黄沙,去日青山处处花…… ”

后来,他将自己多年精心收集的图书捐赠给了图书馆,其中有几本对研究甘肃历史弥足珍贵,包括乾隆《五凉六志》、道光《敦煌县志》抄本,这是他为甘肃做的又一贡献。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