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雪葬》剧照电影《丢羊》剧照电影《丢心》剧照
《大梦敦煌》演出剧照
1978年到2018年,兰州的城市发展走过了轰轰烈烈的40年,兰州人见证了春风化雨、万象更新的40年,这40年让我市的文化面貌焕然一新,已然可以在新时代带着自信与骄傲面对世界的注视。改革开放的脚步,不仅仅意味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变革,更意味着兰州人思想意识和文化娱乐的全面解禁。从《白毛女》到《大梦敦煌》,舞台艺术创作登上世界巅峰;从《带手铐的旅客》到《丢羊》、《雪葬》,电影艺术创作发展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在经历了40年的风雨变迁后,兰州文化已经从单一作品为人民“描绘”简单精神世界,发展成为以具备国际“智慧”的水准打造多元化文化产品,成功的向世界展示出了兰州人民的时代风采,实现了从静静“远观”到亲手“把玩”的精彩蜕变。
回顾
改革开放开启兰州新生活
1978年以前,兰州人对文化的理解十分简单,无非就是读书学习,字典里更没有“惠民”一词,也许一件鲜艳一点的衣服也代表了负面的思想。那时百姓的娱乐生活,除了八个样板戏,几乎一片苍茫。人们心目中文化活动只有走上几里路看一场露天电影,或看一场样板戏的表演。当然,说起兰州文化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不得不提到一个兰州人都十分熟悉的市属文化单位——兰州市歌舞剧院。
兰州歌舞剧院成立于1970年4月,其前身为兰州歌舞团。剧院是兰州地区以演出大型舞剧、交响音乐会为主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团体,为发展和繁荣兰州地区的文化艺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70年代初,城市中心的城隍庙里,“城隍老爷”已经在“破四旧”的时候离开了,大殿里铺上地板,那就是兰州歌舞团的第一代练功厅。
这个练功厅是木质结构、四面透风,四根粗粗的柱子支撑着,连一块镜子都没有。里面唯一的取暖设施就是一个黑黢黢的大炉子,生铁铸的。冬天,天不亮的时候炉子里的火都会早早的生起来。那段时间是艰苦的,无论是学艺还是生活,但是没有人抱怨,一方面是单纯,另一方面也是对未来的憧憬。
改革开放的到来,让所有兰州人的生活开始持续不断的发生变化,兰州歌舞剧院也不例外。剧院搬到了文化宫剧院的旁边,办公点和宿舍有了,但是没有练功厅,于是就和兰州市豫剧团挤在一个原来属于市总工会的小舞厅里,一家一半,用幕布隔着。那个时候,解禁的戏多了起来,《小刀会》、《天鹅湖》、《渔美人》都是在那段时间里诞生的。
骄傲
经典舞剧18年演了1200多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演唱会火了起来,团里的乐队和独唱演员很忙,而舞蹈的演出很少,小小的练功厅突然就冷寂了。”说起这段历史,有一个人心里的感受最深——苏孝林,他在兰州歌舞剧院成立40周年时亲笔写下了自己那份五味俱全的感触:“我就是在这个练功厅里当上团长的。那时候我才30多岁,是一名独唱演员,正处在事业的上升期,但是心思更多地用在了怎么让这个团生存下去。”
苏孝林生于1958年3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舞蹈系声乐专业,国家一级演员,历任兰州歌舞团团长、兰州大剧院院长、兰州演艺集团董事长、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可以说,他是改革开放中兰州文化发展的推动者、见证者。
他曾先后主持创作、推出了舞剧《兰花花》、《西出阳关》等诸多备受百姓喜爱的舞台艺术作品,后来的经典舞剧《大梦敦煌》更是走出了国门、享誉了世界,赢得了“中国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美誉。该剧至今已在中国50多座城市和澳大利亚、法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日本等国家演出1200多场,成功的把“敦煌”带到了世界各地。
其中,《西出阳关》是兰州歌舞剧院命运的转折点,也是我市舞台艺术创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在第四届中国艺术节上该剧一炮打响并开始了全国的巡演。随后,院团又在文化宫办公楼的顶上加盖了两个标准的练功厅,后来享誉世界的舞剧《大梦敦煌》就是在这里诞生的。这部经典之作的打造还经历了将近两年的前期创作,之后我国著名编导陈维亚应邀来兰在这里实施联排,在连续工作80天后,于“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的2000年4月24日,让《大梦敦煌》在北京成功首演,此后该剧一口气就演了18年。
整合
本土演艺资源重组再发力
《大梦敦煌》马不停蹄的在外演出,兰州市演艺资源的整合也在同步进行,首先是轻音乐团和金城娱乐城进行了合并改造,此举让兰州拥有了第一个设施一流、环境优雅的高雅艺术殿堂——金城大剧院。恢复它的戏剧演出功能成为苏孝林那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2003年9月,金城大剧院竣工,它接待的第一场演出就是文化部专家组对《大梦敦煌》入选国家十大精品剧目的评选。
从此,兰州歌舞剧院有了自己的剧院,还有了一幢办公楼。在这幢楼上,一口气就建了四个舞蹈练功厅和一个交响乐团整体合成的大厅。2004年,演艺资源再次整合,秦剧团、豫剧团、兰州剧院也合了进来。2012年改制后,在浪潮迭起的全省文化体制改革中率先成立了兰州演艺集团。之后,在全新的排练厅里还诞生了每逢兰州文化盛会时几乎都会亮相的大型鼓舞乐《鼓舞中国》。
几十年来,在苏孝林带领下兰州歌舞剧院实现了“出人出戏出效益”,推动着兰州文化建设发生了精彩的“蜕变”。从《兰花花》开始,继而《西出阳关》,然后《大梦敦煌》,完美谱写出了“做西部文章,创全国一流”的精彩篇章。
“无论是之前的兰州歌舞剧院,还是今天的兰州演艺集团,对于我来说是同一个大家庭。也许是命运使然,‘家’的数百位兄弟姐妹把‘家长’的责任交给了我,我深知责任不轻、困难不少,所以自始至终都丝毫不敢懈怠。回首往事,我已经在‘家’里度过了40多年的人生历程,可以勉强算是一位合格的家长吧。尽管酸甜苦辣心自知,但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依然会选择这样的人生。”苏孝林感慨的说。
蝶变
从电影艺术“旁观者”到“创造者”
1979年,一部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的电影《小花》横空出世,给当时的兰州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随后,《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泪痕》、《巴山夜雨》、《带手铐的旅客》等一大批全新风格的作品纷纷出现,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文化享受。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在所有兰州人的心目中都认为,面对这种绝对“高大上”的艺术品,自己只能是“旁观者”。
改革开放的脚步让全国影视创作行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兰州这座地处西北的城市也随之开始了大胆的尝试,巧妙的用以小博大的方式为之后的“蝶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随之有力的撬动了全国电影发展市场。
2016年年初,市文联携手兰州浩发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出品打造出了本土原创微电影《姐妹》,该片还于当年8月在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各大网站进行了播出,这也是我市首部通过网络公映的本土原创电影。
虽然今天来看,这仅仅是一部并未引起过多关注的微电影作品,但对于这座城市来说该片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从这部作品开始,兰州人结束了以往固有的电影艺术“旁观者”身份,正式迈入了“参与者”、“创造者”的划时代阶段。
随后,沉寂已久的兰州本土电影发展再也无法平静。2016年7月15日,作为真正意义上兰州本土制作的首部电影《丢羊》正式首映,强势掀开了我市电影创作的全新一页。该片由兰州市人民政府、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主抓,兰州市文联、浩发影视文化传媒公司联合出品。这部作品的诞生,不仅让从国内到国外的各类奖项纷纷花落金城,更激励、带领着本土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文化兰州建设、文艺繁荣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辉煌
开启中国电影“兰州制造”新时代
其实,《丢羊》还未首映就从洛杉矶捧回了第三届中美国际电视节最佳剧情奖、最佳编剧奖,这让无数人发出了不可思议的惊叹,因为这是兰州历史上第一部赴海外参评并获奖的电影。
最令人骄傲的是,这部影片的创作团队全都出自兰州本土——本土作家创作的小说、本土编剧、本土导演和演员、本土化妆师,绝对“正宗”的本土出品。首映式上,他们曾充满自信的说:“洛杉矶只是电影《丢羊》的第一站,接下来这条‘寻羊之路’将会走得更远,俄罗斯罗斯托夫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华夏国际电影节……”
一切真的就这么发生了,2016年9月,《丢羊》喜捧第二十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新片奖;2017年4月,该片又受邀作为第七届独墅湖大学生电影节暨第二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影片……
2017年年底,以《丢羊》领衔的“丢系列”又隆重推出了第二部作品《丢心》,这部尽揽金城盛景的新作一经亮相便再度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再一次把本土电影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由此诞生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新名词——中国电影“兰州制造”。
收获
本土电影创作百花齐放、佳作频现
“从制作技术水平的不断升级换代,到电影产业体制改革带来的市场爆发,兰州电影艺术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省文联副主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汪小平告诉记者:“回顾近年来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来电影行业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巨变,从计划发片到允许民营资本进入,这些变化为有志于本土电影发展的人才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如今,我们兰州人的电影已带着满满的自信走向了世界,我们不仅可以在兰州看全世界的电影,还让全世界在看兰州人的电影。”
今年4月27日,根据著名作家范文同名小说《雪葬》改编而成,由兰州浩发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兰州演艺集团、甘肃省电影家协会、兰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出品的电影《雪葬》在全国院线正式公映。这是一部为改革开放40周年而拍的献礼之作,主要拍摄点选在了兰州市榆中县兴隆山和青城古镇,该片不仅是兰州演艺集团“试水”影视领域的首部作品,也是我省首部亮相人民大会堂的本土电影佳作。
“改革开放让国语电影崛起,也让兰州电影随之崛起。”电影《丢羊》、《雪葬》有着同一个出品单位——兰州浩发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韩见说:“兰州这座城市是文化的富矿,有了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的支持,只要我们把故事讲好,尤其是把故事背后自己要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表达出来,兰州电影艺术就一定能够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