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本土缉毒电影《丢人》在兰举办超前点映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枯川 时间/2018-08-16 10:01:51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近日,由兰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兰州浩发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丢系列”第三部作品《丢人》在百安概念影城举办超前点映,首次揭开神秘面纱。

  近日,由兰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兰州浩发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丢系列”第三部作品《丢人》在百安概念影城举办超前点映,首次揭开神秘面纱。作为我省首部致敬缉毒警察的影片,活动现场还特别邀请了部分缉毒警察到场,与兰州影迷一同先睹为快。期间,观众们数次被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所深深打动,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热泪,影片结束时更是不约而同地报以了热烈的掌声。该片预计将于9月份通过央视和各大院线与观众们正式见面。

  “中国电影兰州制造”再推精品力作

  “丢系列”第三部作品《丢人》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在荒凉苍茫的雪域高原上,甘肃缉毒警察跨越甘、青、藏三省区,不畏艰险、赤胆忠诚追捕逃犯的故事。拍摄期间,剧组长途跋涉驱车进入藏地雪山,历经雪山、湖泊、戈壁、大漠、严寒、缺氧等种种困难,历经了整整20多天的艰难拍摄,穿越甘、青、藏三省区,行程7700余公里。期间,还翻越了5300米海拔的唐古拉山,最终保证了拍摄进程并成就了多变天气下“万里追逃路”的精彩画面。

  “看完之后特别感动,这部片子把我们老中青三代警察的形象,用这么一个追捕逃犯的故事刻画了出来。”省公安厅副厅长、市政府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肖春表示:“故事里,不仅生动呈现了公安人员执着奉献的精神,还更加鲜明地强调了人民警察必须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片中的这3位警察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诠释。”

  他说:“电影里既蕴含了警察的精神,也包含了创作者们打造正能量文艺佳作的精神,这条求索之路,将整个故事真实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这是一部描写警察精神的作品,无论是全体公安人员还是文艺创作者们,都要像片中的主人公一样继续求索。我也代表公安机关和兰州市政府向为这部片子做出贡献的所有人员表示诚挚的祝贺和由衷的感谢。”

  此前,“丢系列”电影已成功打造出了《丢羊》、《丢心》两部佳作,不仅在国内外获奖无数赢得了业内人士以及社会各界的赞誉,还凭借着广受赞誉的口碑成为了“中国电影兰州制造”的典范,彰显出“用数媒讲述甘肃,宣传甘肃”的文化情怀。

  新作秉承弘扬正能量宗旨

  “我们如今都在呼唤传统、呼唤正能量,所以希望市民们能够走进电影院来感受这部充满正能量的作品,来关心属于甘肃自己的东西。”《丢人》总出品人、总监制、总编剧、总导演,省文联副主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汪小平告诉记者:“我们从《丢羊》开始,一直坚持拍摄了‘丢系列’的3部作品,一直就秉承和坚持着讲述本土故事和‘中国电影兰州制造’的理念。”

  他说:“就如同拍这部《丢人》一样,那么艰苦为什么要坚持拍出来,为什么不用替身,为什么要跑到高原地区冒着生命危险去还原这段抓捕,我们完全可以在永登找一块地方就可以完成拍摄。为什么要沿着格尔木、唐古拉山,再到那曲、阿里,就是为了再现当年甘肃干警赤胆忠心的精神。”

  一连串的为什么吐露了所有主创心声,这场难以言喻的经历似乎洗涤了所有人的心灵,也为作品注入了更多精神层面的闪光点。

  “也可能是因为自己也参与了创作,对整个故事的发展感触颇深,在电影放映的好几个段落中我都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眼泪。”《丢人》编剧、甘肃省公安厅宣传处副调研员卿晓晴也是第一次看到完整的作品,她也分享了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最初描写这个故事的通讯稿我就看过,不仅对这个真实的故事比较了解,和其作者彭海林也很熟悉,所以后来当汪小平主席策划要将其拍摄成电影的时候,就邀请了我来担任编剧。”

  鲜活演绎老中青三代警察执着追求

  点映现场不仅邀请了部分一线缉毒警察以及影迷朋友到场观看,所有主创也是汇聚一堂,共同品味了这部良心之作。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们的心也随着主人公的经历前往了高原,身临其境般体会到了一场难以想象的艰辛追逃路。

  《丢人》编剧、原著《国境线上万里追凶》作者、兰州市公安局政治部副处长彭海林告诉记者:“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对一场追凶案件的真实记录,虽然影片中的艺术加工已经高于了原始故事,添加了很多演员的表演成分在里面,但整体上还是一个非常感人、真实、完整的作品。影片用很多细节去描述了警察这个职业的追求,对这个职业在道义上的高度表达的十分到位。”

  他说:“西藏阿里无人区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区,但是我们的民警当年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在九死一生中完成了这场惊险的缉毒战争,彰显出了出了缉毒警察的担当和执着。此次一个月的拍摄也是经历了整整一万多里的行程,完全沿着当年追捕罪犯的线路走了一趟。”

  “这部电影本身并没有太复杂的故事情节,整个追逃过程就像人们常见的公路片一样不停的追,但其最打动观众的就是彰显了老中青三代警察的契而不舍。”卿晓晴认为:“这个追寻的过程表达了警察对职业的坚守和对心中理想信念的坚守,无论是正在做警察的,快要退休的警察,还是因为犯人逃脱被开除的原实习警察,都自始至终坚守着这份信念。因为我本身就是警察,对这个职业有着非常坚定的认识,所以最初写本子的时候就尽量想通过更多的细节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活动。”

  她说:“当然,电影艺术本身与文字创作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区别,文字表述会更多更详尽,而电影画面会更明快、更简洁、更直观一些。所以,很多故事情节如果用文字去描述会更加感动,但是电影拥有的更多优势是镜头语言,很多非常细腻、感人的东西会被演员的表演所替代,也更具打动内心的优势。”

  “丢系列”秉承“小大正”创作理念

  “整个拍摄过程真的堪称是良心制作,用情、用心,在某个节点上甚至是用生命换来的影片。这些付出要比那些坐在影棚里瞎编乱造,找几个小鲜肉一抠像,甚至台词都只需要念一句‘1、2、3、4、5、6……’的作品有价值的多。”走出影厅的汪小平略有些激动:“国家一直在呼吁要回归传统文化、回归民族正能量,呼吁打造小制作、大情怀、正能量的‘小大正’文艺作品,这也是我们‘丢系列’一直秉承的核心观念。”

  “如今,不少的电影作品都太缺乏真实感。比如十分草率的找一个‘奶油小生’来演一个刑警队长,头发摩丝打的一根都不乱。”他幽默的语言无形中抨击了当前艺术创作的娱乐无底线,谈笑之间却令人深思:“镜头里每次抓捕个罪犯都是几十辆警车待命,局长一声令下从公安局跑步下来无数警察,一排警灯闪烁中,所有人上车后主角还要回过头来看着大家来个定格特写。那是警察么?我们真正的警察多苦,嚼着大蒜开着破吉普,即使路途再艰险、生命再危险,就是为了赤胆忠心这份情怀,也要把罪犯抓捕归案。这就是警察的职责,已经和丢人不丢人已经没有什么关系。”

  “大家可以细细品味一下,这些小鲜肉能和这部作品中的警察相比么?”汪小平语重心长的解读了片中重要人物、情节的设置:“特别是当警察把犯罪嫌疑人丢了以后,年轻的实习警察已经不是警察了,但是他却从未把自己当作普通人来看,始终认为自己依旧是一名警察;队长也是在停职期间,没法行使警察的权力,却始终把抓捕犯罪嫌疑人当作唯一的任务;老警察已经面临退休,却依旧不顾危险冲锋在前,最后时刻也要将警察的职责坚守到底。老中青三代警察的表现不同,追求的却是同样的理想和信仰。”

  “我们在片中还专门设计了一位围着红围巾的美丽女孩,她和片中个子很小并不帅气的实习警察有了一场充满美好的邂逅。就为了让观众感受的我们的警察是值得去爱的,哪怕是这么新潮、这么浪漫的女孩,她也会瞬间爱上那个土苍苍的年轻警察。”他说:“通过这部影片可以感受的警察工作的随机性、突发性,多半情形下都不会有什么精心策划好的牺牲。尤其是缉毒警察,没有那么多的会议和方案,很多时候都是电光火石的一瞬间就要做出反应,稍不留神就会失去生命。当犯罪分子掏出手枪的瞬间,年轻小伙子本能去伸手拔枪反击,虽然他的速度很快但一把抓空才突然反应过来自己已经不是警察没有了手枪,随后只能用胸膛替师父去挡下了子弹。”

  《丢人》蕴含了民族精神的张扬

  “总得来说,无论电影故事的内涵,还是拍摄背后的付出,都蕴含了民族精神的张扬,既是电影的中心思想,也是拍摄这部作品所能达到的实在意义,也是我们社会需要的主旋律。”要说起对故事的感受之深,莫过于原作作者彭海林,看完影片他久久不能平静,彷佛又回到了那个曾令他热泪盈眶的创作时光中。

  “拍摄期间西藏没有下一场雪,这也使得片中没有一场大的风雪镜头,这是非常遗憾的。”他告诉记者:“但是限于资金等多方面限制,摄制组也不可能无限制的等待。而且,那种恶劣的气候条件不是我们仅仅谈论就能感觉的,这在高原地区实际上是很大的威胁。当年玉树地震的时候,我和60多个特警前往救援,其中一人差点牺牲在那里,是靠急救挽回的生命。还有好多人当时看着好好的,突然发生问题直接就晕倒在地、不省人事。所以说,高原气候的严酷对人体的摧残是极其严重的。拍摄期间,我一直在关注他们的进度,演员也都受到了很大的损伤,其中有一位同志完成拍摄后回到北京,是用轮椅抬下飞机的。”

  “但是,这部电影已经达到了一个十分理想的境界。”彭海林由衷地说:“所以,我作为一名警察,又是报告文学作品的作者以及影片的编剧,我认为能够拍到这种程度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因为,这毕竟是一部小成本电影,全体团队完全依靠一种电影人的追求完成了拍摄,所做的全部工作就如同警察这个职业一样的执着。所以,我个人来说还是非常认可和喜欢这部电影。当然,我也希望观众能一样喜爱并热爱这部电影,希望他们能通过这部电影理解警察、读懂警察,知道他们的艰辛以及为禁毒事业的付出和奉献。”

  卿晓晴也表示:“之前虽然除了小说、散文还写过电视剧,但是电影还是第一次写,所以这次参加点映完全是以观众的角度观看了影片,对这部作品充满了期待,就像一个小学生等待着老师的批语一样。当然我也盼望着在正式公映后观众们能够耐下心来欣赏这部作品,能够理解到主创们所表达的意图,在感官享受的同时能够更加体谅和理解、支持警察的工作,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其中的艰辛和不易。”

  影片与真实故事之严酷尚有差距

  “禁毒本身就是警察职业中非常艰苦、非常危险,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工作,或者说是一种战斗。”彭海林告诉记者:“甘肃或者说兰州历史上也属于禁毒工作的重要地区,兰州警方每一年都有人在这项工作中受伤、牺牲,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临夏自治州一个真实的故事。其实拍摄中由于条件所限,并没有完全反映出那场追捕的险恶程度。比如当年路上翻车还掉进了冰窟窿里面,民警是下到冰水里用大衣垫在车轮下把车捞出来的,摄制组没有敢去尝试还原这个情节,因为目前的条件下完全有可能会再发生生命危险,所以相比当年的严酷性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他认为:“整个故事还是非常有张力,包括路遇那个小女孩的小插曲,也为整个情节增添了一些亮色,避免了残酷故事发展中的沉闷,表达了一种美好的向往。片中那个原实习民警葛帅毕竟还是牺牲在了现场,作为一个年轻人对爱情也有着发自内心的期待。但是他的梦想是当一个警察,也像警察一样牺牲在了警察的岗位,他为了理想和信念放弃了生命,也放弃了追求爱情的机会。这就是正能量,是需要去张扬的精神,是我们的警察精神,也是民族精神,也是黄河精神。”

  兰州市公安局政治部警察文化科副科长孙小莉也是到场的观众之一,观影活动之后她还与到场的干警同志们交流了感受。她说:“虽然平时警察的生活就像是电影,但这次却是他们第一次看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生活。特别是一线民警都感触颇深,一致认为这是一部很真实、很感人的作品。等这部作品正式上映后,我一定要带身边的所有人来看这部作品。”

  交谈的最后,彭海林激动地说:“人民警察这支队伍永远忠于我们的党,忠于我们的法律,忠于我们的人民。无论任何时候,都是国家、民族、社会的基石。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安全才有保障,正能量才能得到更好的弘扬。”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