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专访甘肃陇剧表演艺术家袁冬梅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华静 时间/2018-08-16 10:13:36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袁冬梅生于1946年12月,河南省偃师县人,甘肃省陇剧团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秦剧《秦香莲》剧照  秦剧《斩秦英》剧照

陇剧《生死缘》剧照  电影《万家春》剧照

袁冬梅生于1946年12月,河南省偃师县人,甘肃省陇剧团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64年毕业于甘肃省戏剧学校。主要饰演过《杜鹃山》中的柯湘、《红灯照》中的大师姐林黑娘、《枫洛池》中的邬飞霞、《旌表记》中的施佾生、《生死缘》中的闻人杰、闻人俊,《万家春》电影中的丁母、《国法人情》中的江若琴、《燕河风波》中的肖燕子、《卧牛奔月》中的郭牡丹等。参加了1974年《杜鹃山》和1986年《燕河风波》剧目赴北京的汇报演出。《燕河风波》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后受到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还应邀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茶话会,受到邓颖超、郝建秀、张帼英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杜》剧、《红》剧、《旌》剧、《枫》剧、《燕》剧等,在甘肃省电视台、省广播电台多次录像、录音。《燕》剧曾荣获1985年全省调演二等奖。在《燕河风波》四集电视戏剧片中,担任主要角色肖燕子的配音、配唱及辅导工作。

袁冬梅出生于天水,是西路秦腔的发祥地。“我很小就接触到了秦腔,那时我家的巷口有一个戏园子,但是家里很穷,家里七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编制筐篮或做些小买卖来维持,虽然我非常喜欢看戏,可哪有钱去买票?”于是,那时的袁冬梅和小伙伴们想各种办法混进剧院去看戏。“有时几个小伙伴揍钱买一张票,一个人进去看一会出来,再换另一个人进去看一会。看久了,我就常在家里拿着毛巾当水袖自导自演,心想如果长大能当戏剧演员该多好啊!”在袁冬梅懵懂的意识里,戏剧演员梦已经开始悄悄萌芽。

1959年4月,甘肃省戏剧学校到天水招生,时年12岁的袁冬梅听到消息后没敢和家里人商量,就报名参加了考试。“当时也没想能不能考上,只是想碰碰运气。没想到这一试就考上了,高兴得一夜没睡着觉,可是母亲知道消息后非常反对,幸亏我的带队的老师耐心地劝服了我的母亲,他当时说:‘孩子去兰州不会受苦的,到兰州住的是楼房,吃的是白面馍馍,春夏秋冬衣服全发,每个月还有三元零花钱,你们还有啥不放心的?’母亲听了这些话,心想还能给家里减轻负担,也就同意我去了。”袁冬梅说到。

到了兰州,戏剧学校的校址就在现今长征剧院的后面。孤零零的二栋四层楼,四周都是菜地。袁冬梅被分配到秦剧班,其他还有有从全国各地招来的学员,被分配到京剧班、话剧班、杂技班、器乐班等。来到戏剧学校的袁冬梅高兴极了:“我想学演戏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那时学校一切设施很简陋,练功场地上没有地毯,墙上没有练功用的镜子,寒冷的冬天没有暖气。当时学校的教学方法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时期,当时流行不打不成才的观念。袁冬梅在学戏的过程中挨老师的板子是免不了的。“动作不到位,速度慢了,老师的板子就打过来了,有的同学甚至受不了,中途退学的也不在少数。我为了圆演戏的梦,再苦再累都坚持。记得当时学校排了一出折子戏《白蛇·盗草》,难度很大,要从两张桌子的高度翻下来,为了练好这个动作,我半夜4点偷偷起床去练。冬天的练功房很冷,没有取暖设施,脚上都生了冻疮,伤口还流着黄水,但为了学好戏,我毫不犹像地继续着。”袁冬梅说。

1964年,毕业后的袁冬梅幸运地留校了,从此开始了她的演艺生涯。袁冬梅说:“留校参加省戏校演出队的七年,为我们青年演员登台实践演出创造了极好锻炼机会。为了当时广大工农兵观众的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力争做多面手,秦剧、陇剧、现代戏、歌舞都进行排练演出,那时更多的时间是下乡,下基层,到工农兵的第一线去演出,为我积累了不少舞台经验。”

1970年,省戏校、省秦剧团、省陇剧团三团(校)合并为一个团,袁冬梅的演艺生涯遇到了巨大的转折,专业由原来的秦剧转为陇剧。袁冬梅告诉记者:“秦剧和陇剧的唱腔和表演都有很大的区别。刚开始的时候很不适应,但是后来我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还是陇剧。”在合团以后,在一次去安宁演出的过程中,拉演员的大卡车发生了侧车帮断裂,袁冬梅受了重伤回天水老家休养,然而就在此时,她接到了陇剧团的电报:“有紧急任务速回兰”。返回团里后才知道要排样板戏《杜鹃山》,让袁冬梅扮演柯湘,去北京汇演。“我当时真是悲喜交加,心里非常想去,但是要在15天的时间把戏赶排出来,并且要演主角柯湘,以现在的身体状况能拿得下吗?”不出所料,意志坚强的袁冬梅接受了这个挑战。“我必须要拿下这出戏,这对今后的艺术事业会有多大的提高与发展!”

然而,柯湘这个人物不但有大段优美的唱腔,而且有大幅度、高难度的动作表演要去完成。袁冬梅咬紧牙关、奋力拼搏,终于完成了艰巨的任务。1974年,该剧去北京汇报演出非常成功,受到了广泛好评,为甘肃争了光。通过这次去北京演出,袁冬梅的艺术生涯迈进黄金发展时期,先后排演了《红灯照》《积洛地》《旌表记》(反串小生)《生死缘》(小生双胞胎)《国法人情》《燕河风波》《卧牛奔月》等剧中的主要角色,并在西安电影制片厂拍的电影《万家春》中扮演丁母。

陇剧《燕河风波》是陇剧团的优秀剧目,袁冬梅在剧中扮演农村社会主义新人肖燕子。因为该剧目具有典型性,后来又被拍成四集电视戏曲片。袁冬梅说:“当时我已48岁了,要演28岁的肖燕子,深知屏幕和舞台是有很大差别的,我觉得我的年龄、相貌已不适应上屏幕。”为了求得屏幕的艺术效果,导演要重新换人,袁冬梅不但没有意见,还尽力推荐其他演员。剧组确定了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张桂荣扮演女一号肖燕子,袁冬梅为肖燕子配唱、配音。剧组在甘肃省陇南的桔园拍了三个多月,电视戏曲片《燕河风波》,终于上映了,社会效果非常好,我看了后也非常满意。”

1986年,《燕河风波》赴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在北京演出期间,正赶上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全国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茶话会。袁冬梅荣幸地参加了这次让她终生难忘的茶话会。“和我同坐在一起的是著名的歌唱家郭兰英老师,多少年都是在收音机里听到她的歌声,在银屏上见到她,没想到今天就坐在我面前,让我非常激动。紧接着让我更加兴奋的是,见到了老一辈革命家邓颖超大姐,我望着她那慈祥的面容,握着她的双手,她亲切地和我交谈起来。”袁冬梅兴奋地回忆,“我告诉邓大姐,我们是甘肃省剧团的,在1959年国庆10周年大庆时,总理在北京看了我们团的献礼剧目《枫洛池》,总理当时说,看了你们的戏,我想起了延安,陇剧动人的音乐非常优美。邓大姐当时对我说:‘那时我有病,没能看上,真是很遗憾。’我们交谈时,新华社记者还照了像,留下了珍贵的纪念。在北京汇报演出的日日夜夜,是我终生最荣幸、最激动、最幸福、最难以忘怀的事情!”

1995年,袁冬梅正式退休,她参加了甘肃省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合唱团。2003年8月,甘肃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合唱团代表甘肃省赴北京参加由中国老龄协会等单位举办的“九阳杯”大赛,在这次全国性比赛中,袁冬梅荣获了“全国风采”老人奖。

2004年10月,中国老龄协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全国“银龄美”大赛。袁冬梅又被甘肃省老龄委选送,代表甘肃省前去参赛,她以优美的陇剧《枫洛池》的选段技压群芳,她说:“在决赛的过程中,我很放松、很自信地一路完成了各项目的要求动作。在才艺展示中,我演出了陇剧《枫洛池》选段的唱段后,准备下场,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著名主持人,也是这次全国大赛的主持人刘建宏请我留步,他说我听过秦腔、听过豫剧,还真没听过陇剧,虽然我没听懂,可听起来很优美,表演非常独特。”最终,袁冬梅获得了“银奖”,并荣获了“中国老年形象大使”的光荣称号,为甘肃省争了荣誉。

回想自己数十年的演艺之路,袁冬梅坦言:“虽然我没有超人的天赋条件和优越的成才环境,却依靠坚韧顽强的毅力和勤学苦练的功夫,成功塑造了很多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陇剧成就了我的梦想,我深深地热爱着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我始终记得常香玉大师说过的话‘戏比天大’”。

总之,陇剧造就了袁冬梅能生能旦、亦文亦武、善古善今的综合表演能力,而且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可谓梅花香自苦寒来!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