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兰州百年老宅柳合山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章先生 时间/2018-08-22 10:03:37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时光的雕琢,使得柳合山堂愈发内心雍容、面态安详。电视专题片《老屋鉴史》的镜头里,这座历经百年风雨洗礼的老宅远离繁华,静静伫立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五星坪。

柳舜如

兰州卧桥

捐赠仪式上现场挥毫

时光的雕琢,使得柳合山堂愈发内心雍容、面态安详。电视专题片《老屋鉴史》的镜头里,这座历经百年风雨洗礼的老宅远离繁华,静静伫立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五星坪。青砖砌就的院墙和两旁的古屋,如同一个穿越时光的行者,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柳合山堂这座老四合院曾经的主人是老兰州木材行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商誉卓著的“祥泰公”木厂大掌柜柳兆甲(以字“鼎臣”行,亦作鼎丞,陕西韩城人),及其子“德兴顺”金店(分店“三益兴”)东家、书画家、收藏家柳思孝(以字“舜如”行,号龙门樵隐)的最后一座私宅,也是目前兰州市区保存完好、为数不多的典型清末四合院之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四合院背后的重要支撑是陕商的两个重要字号“祥泰公”木厂和“德兴顺”金店,以及紧密相连的陕西儒商柳氏家族在甘肃的传奇经商史。可以说,柳合山堂是陕西儒商在兰州百年历史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和见证,昔日的繁华至今仍能在细致的做工中窥得一斑。

随着镜头走进柳合山堂,就会被上百年四合院的氛围所感染,整个院落宽敞、高大、气派,主体建筑为三堂五厦,四合五天井,砖木结构,大门门楼、过厅、天井多处有砖雕、木雕吉祥图案、匾额等,个别地方还保留了陕西四合院建筑的成分,以示不忘祖宗,反映了主人的文化底蕴和内心追求。建筑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细节,都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

“驿路迢迢天水关,雪桥风漠几时还。秦音乡语今宵酒,明日东西成里山。”如今,久居兰州的柳家人依然记得陕商的故事。

柳栋说:“我太爷柳鼎臣在陕西老家就有相当的经营基础和经营才能,后来经同乡介绍,到兰州的安泰堂药店任经理。当时的安泰堂药店与北京的同仁堂药店齐名,在西北乃至全国规模和档次都不低。”

柳家的先祖当年从陕西韩城只身来到兰州,经历了怎样的传奇,迅速发展成为尽人皆知的大户?在柳合山堂的正房西面,刻着“升荣安泰”,说明宅子的主人和当年的安泰堂药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清朝末年,安泰堂药店大掌柜趁老东家李秋芳病逝,李家孤儿寡母、势单力薄之际,妄图侵吞财产。东家主事房太夫人领着年幼的少东家李子宏从陕西来兰,与之对簿公堂,柳鼎臣出于正义,主动出示了有利于东家李氏的证据,并最终帮助他们赢得官司。

“我太爷帮房太夫人赢得官司后,房太夫人认为他人品好,又有经营才能,对他非常信任,安排他到安泰堂药店最大的分号之一‘祥泰公’木厂任大掌柜。当年‘祥泰公’木厂在兰州的木材行业首屈一指。”柳栋说。

自此,柳鼎臣成为木厂半个世纪的实际老板。柳、李两家过从甚密,相亲相敬,每两年的利润分红一直按“十分账”记(分八余二,八份对半开,留二份作经营资金),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而这种分配制度一直保留到公私合营,足见两家的人品和交情。

柳鼎臣接手“祥泰公”木厂后,重信誉,不坑人、不蒙人、不骗人,经营有道,赚钱了不沾沾自喜,亏损了也不失意气馁,有大商人的气魄,生意日隆,成为兰州木材行的佼佼者,使“祥泰公”木厂二次复兴。木厂的木材由筏客子从洮河、大夏河、黄河上游编成木筏水上运输,人员由掌握行情、招揽生意的揽头,负责运输木筏的把式,搬运木料的搬手组成。拆筏后,搬手们每人肩衬羊皮袋,分站木头两边由把头喊号指挥二三十个搬手从两边抬起,扛上肩,工人们左右互挽,呼喊着“嗨哟!抬起来哟,慢慢走呀!要小心哟……”的号子把木头抬到厂区内码堆待售。“祥泰放木”的场面很壮观,常常引来众人观看,为当时一景。

“祥泰公”木厂经营的木料有油松、白松、硬杂木等,规模大时成材的木料年存四五十万立方米。柳鼎臣先后在临夏、卓尼、合作、迭部、夏河、靖远等地开办分厂(号),设立庄码(即办事处)。至此,柳鼎臣在陕西韩城老家已拥有相当资产的基础上,又在兰州拥有“惠芳堂”四合院、“柳合山堂”四合院,成为当时山陕儒商在金城传奇商史的见证和缩影。

柳家始终恪守着仁义传家、诚信立业的信条。柳鼎臣虽身处商界,但笃厚尚义,乐善好施,济困扶难,备受赞誉。最值得一提的有三件事:一件是柳鼎臣、柳舜如父子慷慨解囊为张大千赴敦煌临摹壁画提供重金资助;另一件是给清光绪年间重修兰州卧桥捐施木材;第三件是为解放兰州战役抢修中山桥和新中国成立初期(1954年大修前)加固中山桥更换桥面木板无偿足量提供木材。

1947年后,柳鼎臣因年事已高且有丧子之痛的缘故,木厂除重大事项外,具体事务均由二掌柜樊子祥负责。公私合营时,“祥泰公”与其他木厂一起转隶为甘肃省木材总公司。

柳合山堂浓缩着厚重质朴、求真务实的创业精神,是展示兰州民俗文化的窗口和缩影。在柳合山堂建成110周年之际,北京京华钟安堂主人专程前来捐赠书法作品。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