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挺碑附近保存完好的八楞莲包头华表
吴挺碑的文物价值不可估量
吴挺碑上的云龙图案
宋宁宗的题字
头部缺失的石翁仲
吴挺碑位于甘肃省成县城北1.5公里处的石碑寨村,在田畴中耸立着一通罕见的南宋古碑,这就是吴挺碑,全称《世功保蜀忠德之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望申请国保单位。
1那段可歌可泣、英雄辈出的烽火岁月
8月下旬的一个清晨,记者前往成县北郊的一个村落——石碑寨。这个村名暗示了此行我们的采访目的,与一通南宋的古碑——《世功保蜀忠德之碑》有关。
平阔的川地,村人已把一地庄稼领回自己殷实的谷仓,无限的空间就凸现出来,田野涂遍了阳光的颜色。远远地,我们就看见一座有两尊八楞莲苞头华表矗立在田野之间,在另一块地里,还有一个仅裸露肩膀于地表,头颅已缺失的石翁仲,圆领官服、胸垂绶带的文官装束隐约可见……
这形制和气场都说明碑主的身份显赫、功绩不凡。果然同行的成县宣传部张平良副部长说,吴挺是南宋和岳家将齐名的吴家将中重要的将领,此碑为朝廷颂扬他的功业所建。
吴家将的崛起,独立支撑了南宋在川陕一带的抗金局面,力保了四川的安稳,为南宋营造了抗金繁荣的大后方。它的创始人就是吴玠,他和弟弟吴璘所率的军队,与当年的“岳家军”相比,毫不逊色,堪称“吴家军”。
石碑寨的一位老人说,几十年前,在石碑寨村南的这片川地,不仅有吴挺碑,还能看到陵园的大致轮廓。
在陵园的草丛间,还可以看到张口露齿的石狮和咄咄逼人的石虎。当时还有一个隆起的高10多米,周长60多米的土丘,已被荒草、枯藤湮没。随着岁月的变迁,最后土丘也夷为农田。但被村人称为吴挺碑的古碑却始终高高地矗立在田野之上,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英雄辈出的烽火岁月。
为了保护这通罕见的南宋古碑,当地政府近年修了一座碑阁保护它。
吴挺墓及吴挺碑文物管理所所长乔立打开了大门,尽管从碑阁的巍峨就可以推想到古碑必然高度惊人,但看到这通由整块巨大青石雕刻而成的高大碑体,还是让人感到极度的震撼。
整块青石雕刻成首、身、座三部分,乔立提供了石碑的准确数据,碑通高4.41米,宽2米,厚0.46米。双螭碑座,长3.1米,宽2.2米,高1.85米,阴、阳两面均有碑文。在他的指点下,我们趋前细细观赏吴挺碑。
碑阳额刻二龙图,篆“皇帝宸翰”,字径0.22米,碑身刻宋宁宗书“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八字,楷书竖行2行,行间刊有篆书“敕令宝玺”和楷书“修政殿书”八个小字,四周环刻八龙腾云图。碑文刻吴挺之子吴曦自记《感恩表记》,碑文楷书竖行61行,每行120字,计8461字,内容记载吴氏三代抗金保蜀的功绩。
乔立说,吴挺碑造型雄奇高大,碑文翔实生动,图案精美华丽,书法遒劲挺拔,刻工流畅古朴,是研究宋代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珍贵实物依据。
在南宋抗金将领中,吴玠、吴璘兄弟的抗金业绩无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自金兵入中原,将帅皆望风奔溃,未尝有敢抗之者。”但当金军打得宋军节节溃败之际,其主力军团却在西部川陕战场上首遭吴家军的顽强抵抗和重创,和尚原、仙人关之战的胜利,为吴玠、吴璘的抗金业绩写下了极其辉煌的篇章。著名宋史专家王曾瑜指出:“在南宋初的抗金名将中,吴玠的军事成就仅次于岳飞,而在他人之上。”这个评价恰如其分。吴玠病逝后,吴璘承继兄业,竭毕生精力,措置川陕边防,并多次重创金军,终于使四川免遭金军践踏,其抗金保蜀的业绩为后人所称颂。
吴璘的儿子吴挺继承父辈的遗志,为国戍边,在川陕及今天陇东南的土地上留下了波澜壮阔的一笔。
2一员不可多得的良将
吴挺比起吴玠、吴璘,他的谋略和战略眼光或有不及,但他绝对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良将。
自古英雄出少年,吴挺生于绍兴七年(1137年),出生地在武都,他幼时十分聪慧,初识字,便能读《左氏春秋》,但他的志趣却不在书斋功名,受父辈的影响,渴望驰骋沙场,为国杀敌。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吴挺17岁就已从军,成为吴璘麾下的一员小将。
时年吴挺到京城呈送机要文书,宋高宗赵构召见他,询问西边地势、兵事及战守情况。面对人生的第一次大考,胸有兵机的他对答如流。赵构非常惊奇,当即下诏提拔他的军职。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遣大军南下,直逼秦陇。时任四川宣抚使的吴璘急忙调兵遣将,分路应对。起初,他似有呵护儿子之意,只是让他受命镇守兴州(今陕西略阳),巩固后方,但吴挺却执意上前线,上阵父子兵,吴璘索性任命吴挺为中军统制,率军北进。吴挺率兵日夜兼程疾进,在治平寨同金兵相遇,乘其不备,击鼓猛进。金兵溃不成军,四散弃逃。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吴挺奉命和姚仲率东、西两路兵马进攻德顺城(今静宁)。这一仗宋兵大胜,金兵死伤万余人,数日后,德顺城为宋军占领。随后,吴挺又率军攻克巩州城。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吴挺随父亲吴璘防守河池(今甘肃徽县)。六月,金将完颜悉烈领兵10万前来攻城,吴挺多次亲率精兵袭击金营,给金兵以重大杀伤,金兵伤亡惨重,只好退兵待援。由于吴挺在这次战斗中指挥得当,功绩显著,被任命为武昌军承宣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中军统制。这年,吴挺年仅25岁。
高宗之后的孝宗皇帝对吴挺也极为信任,他常对别人说:“吴挺,是朕千百人中亲选出者。”尽管当时朝堂中许多大臣反对四川军权形成吴氏世袭,但孝宗皇帝还是在淳熙元年(1174年),下旨让吴挺建节,领定江军节度使,并出任兴州诸军都统制,吴家将重新掌握四川的主要兵权。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已历三朝的吴挺病逝于军中,终年56岁,后谥“武穆”,此谥号巧合的是和名将岳飞一样。吴挺临死前,口嘱幕僚遗书,全文都是忧君爱国、备边养民之事,并无一字言及家事,听者无不垂泪。
吴挺病逝后就葬于如今的石碑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这块煌煌的“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在他的墓前被高高地竖立起来。
3吴曦的悲剧令人掩卷深思
吴挺之子吴曦在给父亲的碑文中极尽赞美称颂之辞,但他自己的人生却书写的是败笔。从吴玠到吴璘、再到吴挺、吴曦,吴家将的兵柄世传,称雄四川几近80年,给南宋历史造成了深刻影响。正如宋人所说:“夫吴氏当中兴危难之时,能百战以保蜀,传之四世,恩威益张,根本益固,蜀人知有吴氏而不知有朝廷。”
吴挺忍辱负重,以自身的忠诚和能力逐渐取信于宋孝宗,然而他却始终不能见信于当时朝廷中主战派的领袖人物虞允文。
虞允文对吴璘乃至吴挺有很深的成见,认为吴氏势力在四川经营多年,有尾大不掉之势,他的担心在吴曦身上最终变成了现实。吴挺九泉之下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世英名会毁在这个儿子身上。
吴曦经营蜀地时叛宋,自称蜀王,却是以降金为前提的。川陕百姓在长期的抗金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支持抗金的原因就是保全国家、保全家园,吴曦此举人心丧尽。降金封王后短短41天,吴曦便被义士刺杀,身败名裂,可惜吴玠吴璘“八十年忠烈门户,一朝扫地矣”。
南宋政权有一个死穴——宋自立国以来,就没有信任过武将。而吴氏一门经营四川,祖孙三代,功高盖主。站在吴曦的立场,前有高宗为除武将尾大不掉之势杀岳飞自毁长城之鉴,近有“吴氏世职西陲,威行四蜀,列圣皆留其子孙于中朝”的现状,吴曦长年被留在安徽任职,“久蓄归蜀之志,朝廷不许。”连他父亲吴挺去世,也未能奔丧,直到韩侂胄欲北伐中原,建盖世功名,吴曦才等到机会回归四川。
之后发生的事情一切都变味了,吴曦到底是蓄谋已久才反,或是吴家三世握蜀兵遗留给他的原罪,千秋功罪,历史自有评说。而吴玠、吴璘、吴挺的抗金业绩必将永远彪炳于史册,正因为吴家将的兴亡史,既是宋金西部战争史、同时更是一部缩小了的但内容极其丰富的宋代政治史,吴挺墓及其吴挺碑的文物价值不可估量,成县当地政府去年就已启动吴挺墓及吴挺碑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一个肃穆庄严的吴挺陵园再现于成州大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