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刘金禄,祖籍天津,生于1953年。甘肃省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非遗传承人,曾就职于武威市歌舞剧团。
从小跟随外祖父、武威著名雕刻大师梁又桑及父亲刘凤岐学习技艺,几十年来痴迷和执著于雕刻艺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观和自己的构思,对传统工艺进行改良。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展出,并为多部电视剧、话剧设计制作道具并获奖。设计制作的《凉州八景》曾获甘肃省民间工艺美术展特等奖、古建筑模型一等奖、帆船模型一等奖等。擅长传统工艺锔瓷、影视剧道具、仿古沙盘、微缩景观设计制作、古建模型制作、装潢设计、园林设计等。
叶子
雕刻艺术家刘金禄耗费20年时间潜心而作的白牦牛角立体微雕作品《清明上河图》日前面世。
刘金禄因无意之中读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之后,被书中所记载的繁华盛世情景深深打动,便萌生了把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立体再现的想法,1998年他就开始了这个宏大工程的创作。为此,他查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对当时的市井风貌、建筑结构、民俗风情,人们的体态举止、服装首饰等进行细致的研究,同时,经过多种材料的尝试,最终就地取材,选用武威白牦牛角做原材料,以《清明上河图》为范本进行再创作。20年来,他倾其所有,把全部心血用在了这部《清明上河图》上。
整部作品共分三部分:汴京郊野的春光,繁忙的汴河码头,热闹的市区街道。目前已完成的作品长8米、宽1.6米、高0.4米,繁杂的景物统一而富于变化,所展现的人物、车马、船舶等精巧灵动,如玉剔透,令人震撼。作品全部用白牦牛角为原材料,包括桅杆和纤夫用的绳子都是用牛尾搓成,近百株树木用牛角粉塑成,柳树枝用鬃毛染制而成。
作品中,汴河上有客船、货船、游船、漕船等,共29艘,船形和所属的桅、升降舵、橹、锚、帆、篙等一应俱全,船工的操作形态通过船舶行驶、靠泊、拉纤、过桥等场面生动地刻画出来,甚至连船舶结构、外板排列、成排的钉眼等,都雕刻到位,清晰可见。
横跨汴河两岸的虹桥是整部作品最精彩、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仅虹桥上人物就有一百多个。一只大船正待从桥下通过,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个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着一把汗……作者高超的雕刻技艺在这里一览无余。刘金禄遵循古代的造桥工艺,采用无支架技巧,没有榫头,不用钉子,没有胶水黏合,再现了北宋精湛的造桥技术和自己大胆的创新。
作品中涉及各种人物728位,做生意的商贾、看街景的士绅、骑马的官吏、叫卖的小贩、乘轿的大家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等,人物的服饰装扮个个不同,衣物件件有特征。远看,形象生动;近观,惟妙惟肖。各种房屋共有166间,全部采用榫卯结构,精巧绝伦。而不同的树木有近百株,柳树细细长长的枝条上泛着新绿,树干粗大,分出几条枝杈,枝杈上那无数柳条,就像姑娘的秀发,令人叹为观止。
牛、马、驴、骡子、骆驼等在作品中也是栩栩如生。牛的两只弯角透亮,特别是那一身黄毛,像绸子一样光亮。那高头大马,浑身的每个部分都雕刻得细腻得当,每块肌肉都显示出力量,看上去是那样协调、健美。而毛驴的神情全部体现在它的耳朵上,整部作品中所有毛驴的神情都不相同,尤其小毛驴更是惹人喜爱。还有那些驮着重载的骡子,向上纵着身子,蹄子用力地蹬着,形象逼真,生动而有活力。(本文图片为刘金禄微雕作品《清明上河图》局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