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见到孙怀君时,他正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综合实训基地给学生上课。一身灰白色工作服,在穿蓝色工装的学生中格外显眼。
别看偌大的实训基地里各种机器声音混在一起,几十个学生各自干着手中的活,但是一眼就能看出,他是这里的绝对“领导者”。要做什么、怎么做,学生们都听他的。
个子不高、肤色不白、说话干脆,孙怀君看起来不太像老师,却像足了车间里的技术主管。就是这个32岁的小伙子,是兰州石化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教研室主任,也是一名汽车诊断工程师,还是学校特聘的高级工程师。
学一门“手艺”
如果说有些人天生就对某种东西有着特殊兴趣的话,孙怀君就是其中一个。
他出生在渭源县农村,父亲是一名拖拉机手。从小,别的孩子爱玩的,孙怀君都觉得平常。他最着迷的就是父亲驾驶的拖拉机,特别是在父亲修理拖拉机时,他就站在旁边琢磨这一堆黑乎乎、油腻腻的铁块。
小时候看着父亲修,到了大一点,他就给父亲当助手。慢慢地,孙怀君学会了修拖拉机的手艺。
高考报志愿时,孙怀君发现兰州石化学院有汽车专业,爱车爱机械的他毫不犹豫地填报了这个志愿。他的梦想,就是学到理论知识、学一门“手艺”,修车修出点名堂。
进了大学,学了自己想学的汽车专业,孙怀君才发现这可不比修理拖拉机容易。
“拖拉机结构相对简单,电路也不复杂,所以我这种外行学学也会修。”但是修汽车可不是那么容易,自己在家学的那点儿,离会修车还差很远。
要说孙怀君还有啥特点,那就是“执着”。他上大学时,就有这个汽车综合实训基地,这里对他来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一辆辆拆开修、修好了又装的教学用车,让他十分着迷。恰好,学校在实训基地里设有一个负责值班、管理的勤工助学岗位,孙怀君一知道就赶紧报了名。当上了实训基地的“管理员”,孙怀君乐颠颠地卷着铺盖住进了这个大车间。这一住,就从大一到了毕业。
其他同学住宿舍,除了学习、实训,业余生活也挺丰富。而孙怀君住车间,除了上其他课,修车就是他的全部生活。只要不出去上课,他就“泡”在基地里,无论老师给哪个班上课,他都在旁边听,给老师当助手。
就凭听得多、干得多,孙怀君的专业技能在同学里出类拔萃。
最让他高兴的是,他已经告别了一把扳手从头修到尾的简单工作,变成了一个懂专业、会操作的汽车修理与检测的内行。
上好一门课
三年的大学生活过得飞快,到了大三,孙怀君顶岗实习去过汽车教学设备制造厂、修理厂,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正在准备就业之际,他得知兰州石化学院需要一个汽车综合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孙怀君对这个基地充满感情,就回来应聘,又从学生变成了学校的工作人员。
回到实训基地,干的活和以前差不多,管理设备、给老师当助手,但是他不满足于此,他想站上讲台,把自己学的知识教给学生。
在实训基地工作的同时,又考上了汽车专业的本科。
2012年,本科毕业的他站上了母校的讲台,正式成为汽车专业的一名教师。
孙怀君车修得好,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他心里却满是忐忑,“修得好和讲得好还有很大差距,做明白到说明白还需要很多努力。”
有一次,孙怀君给学生们上电器实训课,要讲解接线柱的用法。学校以前接线柱都是3个端口,可是这批新到的接线柱却有4个端口,孙怀君脑子里当时一片空白,自己也搞不明白这多出的一个端口是干什么的。
短暂的紧张过后,他凭着自己的经验,对4个端口进行了检测,先弄清楚了其中的电路关系,并把这个关系讲给了学生。下课休息时,他赶快上网查资料,才发现这个端口是用于汽车收音机的供电。
孙怀君说:“现在汽车的更新换代赶上手机了,没几天就出一个新车型,我自己都不明白怎么讲给学生。”他一有空就往汽车修理厂、4S店跑,每出一辆新车,孙怀君就研究它的技术、配置、价格,并与其他车型比较。到了修理厂,他就和修理工切磋技艺,“修理工比我们见的问题多,但是有些技术问题我能帮他们解决。”
实训基地里的车型不多,能处理的问题也有限,汽车工程学院就广泛动员学校老师把私家车送来这里保养修理,这样学生的实训内容就丰富了起来。
孙怀君说,我们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学生就像是“汽车医生”,不仅会修理,还能判断出汽车有什么问题。
有好几次,孙怀君和学生在保养中发现汽车的发动机有异常响动,由于不能随意拆开修理,便建议送到4S店去检查。后来经过检查,确实是发动机有质量问题,车主还进行了索赔。
就是这种“不赚钱赚技术”的修理,让孙怀君和他的学生一起进步着。
造一辆车
上班时间,孙怀君除了去教室上课,基本上都在实训基地里。学生们觉得修理很枯燥,孙怀君就提议:“不如我们造一辆车吧。”
修车和造车,这听起来相差很远,但孙怀君说做就做。2016年,他带领学生,自己设计画图、自己打磨零件、自己组装,硬是造了一辆卡丁车。这辆车除发动机和轮胎外,车身、底盘、悬挂、电器、电路等,全都是手工打造。
孙怀君造车还“上瘾”。2017年他和学生得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将举办巴哈大赛,这个比赛就是利用提供的发动机,制造一辆赛车,并参加一系列的比赛。
有了造第一辆车的经验,孙怀君又带着学生开始造新车。他说:“这真的是一个钢板变汽车的过程,所有的部件都得经过学生的手,锯、焊、磨,组装。”2017年,他们带着这辆赛车去参加巴哈大赛,并拿到了总成绩二等奖。
今年,孙怀君和学生再次造车参赛。今年的赛车比去年又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重量轻了,各方面性能也好了很多。
今年大三的葛松刚连续两年参加了巴哈大赛,今年他还是赛车手。开着自己造的赛车去比赛,他以前想都没想过。他说:“整个造车的过程熬通宵是家常便饭,最痛苦的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部件,却怎么做都不合适。”有一个变速箱支架,葛松刚做了有半个月,返工十几遍。提到这个支架,葛松刚都想哭。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他们带着这辆赛车去湖北襄阳参加巴哈大赛,第一站就拿到了二等奖。目前,这辆赛车正在实训基地进行保养,备战下半年的第二场比赛。
把学生带入实训室,让学生动起来,这是孙怀君的教学思想,这其中很大的支持来源于这所高职院校。校长高溥介绍,近几年学校大力支持学生实训,严格要求学生的实践课程不低于总课程的50%,并投入2亿元完善各种实训设备。同时,对于孙怀君这类技能型的教师,学校在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方面都有特殊政策,支持和鼓励他们通过进修、下厂锻炼、出国培训等途径,提高综合能力。
今年年初,孙怀君从德国培训回来后,就有了新的想法。“以往的实训课,很多门课程交叉开,这门课上一节、下节又是其他课,不利于系统化的实训。”今年,孙怀君在学校的支持下开展模块化教学试点,就是把课程从并列关系变成递进关系,一段时间只集中学一门课程,全部完成后再开下一门课,“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一段时间里,让学生集中精力做一件事。”
课程体系变了,对老师的要求高了,一堂课一上就一天,一门课一开就是好几周,对老师的知识储备和身体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
但是孙怀君却很享受这个过程,上讲台、下车间都是他喜欢的工作,能够培养出技术过硬的学生,是让他最欣慰的事情。
【关注教师节】孙怀君:上得了讲台下得了车间
记者 李欣瑶
9月4日见到孙怀君时,他正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综合实训基地给学生上课。一身灰白色工作服,在穿蓝色工装的学生中格外显眼。
别看偌大的实训基地里各种机器声音混在一起,几十个学生各自干着手中的活,但是一眼就能看出,他是这里的绝对“领导者”。要做什么、怎么做,学生们都听他的。
个子不高、肤色不白、说话干脆,孙怀君看起来不太像老师,却像足了车间里的技术主管。就是这个32岁的小伙子,是兰州石化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教研室主任,也是一名汽车诊断工程师,还是学校特聘的高级工程师。
学一门“手艺”
如果说有些人天生就对某种东西有着特殊兴趣的话,孙怀君就是其中一个。
他出生在渭源县农村,父亲是一名拖拉机手。从小,别的孩子爱玩的,孙怀君都觉得平常。他最着迷的就是父亲驾驶的拖拉机,特别是在父亲修理拖拉机时,他就站在旁边琢磨这一堆黑乎乎、油腻腻的铁块。
小时候看着父亲修,到了大一点,他就给父亲当助手。慢慢地,孙怀君学会了修拖拉机的手艺。
高考报志愿时,孙怀君发现兰州石化学院有汽车专业,爱车爱机械的他毫不犹豫地填报了这个志愿。他的梦想,就是学到理论知识、学一门“手艺”,修车修出点名堂。
进了大学,学了自己想学的汽车专业,孙怀君才发现这可不比修理拖拉机容易。
“拖拉机结构相对简单,电路也不复杂,所以我这种外行学学也会修。”但是修汽车可不是那么容易,自己在家学的那点儿,离会修车还差很远。
要说孙怀君还有啥特点,那就是“执着”。他上大学时,就有这个汽车综合实训基地,这里对他来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一辆辆拆开修、修好了又装的教学用车,让他十分着迷。恰好,学校在实训基地里设有一个负责值班、管理的勤工助学岗位,孙怀君一知道就赶紧报了名。当上了实训基地的“管理员”,孙怀君乐颠颠地卷着铺盖住进了这个大车间。这一住,就从大一到了毕业。
其他同学住宿舍,除了学习、实训,业余生活也挺丰富。而孙怀君住车间,除了上其他课,修车就是他的全部生活。只要不出去上课,他就“泡”在基地里,无论老师给哪个班上课,他都在旁边听,给老师当助手。
就凭听得多、干得多,孙怀君的专业技能在同学里出类拔萃。
最让他高兴的是,他已经告别了一把扳手从头修到尾的简单工作,变成了一个懂专业、会操作的汽车修理与检测的内行。
上好一门课
三年的大学生活过得飞快,到了大三,孙怀君顶岗实习去过汽车教学设备制造厂、修理厂,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正在准备就业之际,他得知兰州石化学院需要一个汽车综合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孙怀君对这个基地充满感情,就回来应聘,又从学生变成了学校的工作人员。
回到实训基地,干的活和以前差不多,管理设备、给老师当助手,但是他不满足于此,他想站上讲台,把自己学的知识教给学生。
在实训基地工作的同时,又考上了汽车专业的本科。
2012年,本科毕业的他站上了母校的讲台,正式成为汽车专业的一名教师。
孙怀君车修得好,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他心里却满是忐忑,“修得好和讲得好还有很大差距,做明白到说明白还需要很多努力。”
有一次,孙怀君给学生们上电器实训课,要讲解接线柱的用法。学校以前接线柱都是3个端口,可是这批新到的接线柱却有4个端口,孙怀君脑子里当时一片空白,自己也搞不明白这多出的一个端口是干什么的。
短暂的紧张过后,他凭着自己的经验,对4个端口进行了检测,先弄清楚了其中的电路关系,并把这个关系讲给了学生。下课休息时,他赶快上网查资料,才发现这个端口是用于汽车收音机的供电。
孙怀君说:“现在汽车的更新换代赶上手机了,没几天就出一个新车型,我自己都不明白怎么讲给学生。”他一有空就往汽车修理厂、4S店跑,每出一辆新车,孙怀君就研究它的技术、配置、价格,并与其他车型比较。到了修理厂,他就和修理工切磋技艺,“修理工比我们见的问题多,但是有些技术问题我能帮他们解决。”
实训基地里的车型不多,能处理的问题也有限,汽车工程学院就广泛动员学校老师把私家车送来这里保养修理,这样学生的实训内容就丰富了起来。
孙怀君说,我们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学生就像是“汽车医生”,不仅会修理,还能判断出汽车有什么问题。
有好几次,孙怀君和学生在保养中发现汽车的发动机有异常响动,由于不能随意拆开修理,便建议送到4S店去检查。后来经过检查,确实是发动机有质量问题,车主还进行了索赔。
就是这种“不赚钱赚技术”的修理,让孙怀君和他的学生一起进步着。
造一辆车
上班时间,孙怀君除了去教室上课,基本上都在实训基地里。学生们觉得修理很枯燥,孙怀君就提议:“不如我们造一辆车吧。”
修车和造车,这听起来相差很远,但孙怀君说做就做。2016年,他带领学生,自己设计画图、自己打磨零件、自己组装,硬是造了一辆卡丁车。这辆车除发动机和轮胎外,车身、底盘、悬挂、电器、电路等,全都是手工打造。
孙怀君造车还“上瘾”。2017年他和学生得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将举办巴哈大赛,这个比赛就是利用提供的发动机,制造一辆赛车,并参加一系列的比赛。
有了造第一辆车的经验,孙怀君又带着学生开始造新车。他说:“这真的是一个钢板变汽车的过程,所有的部件都得经过学生的手,锯、焊、磨,组装。”2017年,他们带着这辆赛车去参加巴哈大赛,并拿到了总成绩二等奖。
今年,孙怀君和学生再次造车参赛。今年的赛车比去年又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重量轻了,各方面性能也好了很多。
今年大三的葛松刚连续两年参加了巴哈大赛,今年他还是赛车手。开着自己造的赛车去比赛,他以前想都没想过。他说:“整个造车的过程熬通宵是家常便饭,最痛苦的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部件,却怎么做都不合适。”有一个变速箱支架,葛松刚做了有半个月,返工十几遍。提到这个支架,葛松刚都想哭。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他们带着这辆赛车去湖北襄阳参加巴哈大赛,第一站就拿到了二等奖。目前,这辆赛车正在实训基地进行保养,备战下半年的第二场比赛。
把学生带入实训室,让学生动起来,这是孙怀君的教学思想,这其中很大的支持来源于这所高职院校。校长高溥介绍,近几年学校大力支持学生实训,严格要求学生的实践课程不低于总课程的50%,并投入2亿元完善各种实训设备。同时,对于孙怀君这类技能型的教师,学校在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方面都有特殊政策,支持和鼓励他们通过进修、下厂锻炼、出国培训等途径,提高综合能力。
今年年初,孙怀君从德国培训回来后,就有了新的想法。“以往的实训课,很多门课程交叉开,这门课上一节、下节又是其他课,不利于系统化的实训。”今年,孙怀君在学校的支持下开展模块化教学试点,就是把课程从并列关系变成递进关系,一段时间只集中学一门课程,全部完成后再开下一门课,“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一段时间里,让学生集中精力做一件事。”
课程体系变了,对老师的要求高了,一堂课一上就一天,一门课一开就是好几周,对老师的知识储备和身体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
但是孙怀君却很享受这个过程,上讲台、下车间都是他喜欢的工作,能够培养出技术过硬的学生,是让他最欣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