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观看球幕电影《梦幻佛宫》。
“虽然为了保护文化遗产,不开放是最好的方式,但是,如果不开放,文化遗产的价值就得不到共享,也就失去了原本存在的意义。另外,开放也会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我们应该创新出保护和开放文化遗产的方法。也就是开发能够再现艺术DNA的新技术,克隆文化遗产。”在谈及未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时,东京艺术大学名誉教授宫廻正明这样说。
宫廻正明说,文化遗产的继承方法一直都是手工临摹和复制,完成作品不但需要个人能力,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时间。
宫廻正明说:“目前,由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所提供3D数据,中日两国混合运用新、旧技术,成功地制造出和原创洞窟相同的空间,走进了最新技术和模拟技术相融合的新时代,这在继承文化遗产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2016年,日本绘画、雕塑专业人士组成专门小组,正式访问了敦煌莫高窟,克隆莫高窟57窟事宜逐渐走进了两国专家的视野。次年,在东京艺术大学举行了复原莫高窟第57窟的签字仪式,开始了双方合作用新技术克隆文化遗产的进程。
“洞窟结构未必是平面的,这就带来了变形导致的误差。随着中国的数码技术数据的积累和日本方面的克隆文化遗产的新技术的开发,两国相互合作迈出了引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步伐。现在,利用敦煌研究院提供的3D测量的高精数据,我们能够更准确、更有效地完成作业。”宫廻正明说。
宫廻正明表示,在进行重现敦煌莫高窟57窟时,存在一个大问题。这个洞窟内供奉的彩塑佛像是经过后世多次修补的。由于敦煌的佛像是黏土表面敷彩而成,所以保存起来要比石质佛像困难得多。因此,修复人员在处理时参照328窟和45窟,复原临摹出了与创建之初相吻合的佛像的方法。之后,东京艺术大学派遣专业人员到敦煌,在敦煌研究院李林研究员的指导下,开始了两身塑像的复制。他们用3D相机拍摄复制好的塑像,收集数据后,在东京通过3D切削机,使用难燃性聚氨基甲酸酯高密度泡沫塑料进行立体化复原,取得了成功。最后参考第57窟使用的颜料,考虑与周围壁画的协调关系,进行施彩。
“敦煌莫高窟57窟彩塑复原的成果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在挑战新事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完成了被认为不可能的窟内三维壁画的复原制作。”宫廻正明说。
宫廻正明表示,如果将来想要把克隆莫高窟的范围拓展得更大,就必须具备轻便可移动的条件。因此,需要采用难燃性聚氨基甲酸酯高密度泡沫塑料。另外,结构设计方面,完全可以根据大小需求进行分割,使克隆洞窟的不同部分通过插入狭缝就能进行拆装。这样,就能构筑展示会上使用的轻便、易移动的组合壁面,展示文化遗产。同时,为保证壁面的质感,可以对照莫高窟的实际涂抹材料,掺杂黄沙和麦草,按顺序制作泥和白土底子。把这些材料涂抹、固定在发泡塑料表面,从而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