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中医药大学多措并举帮扶地方精准脱贫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李应东 李金田 时间/2018-09-27 09:50:1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的第一卷《大医精诚》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他认为医者在悬壶济世中须精于医术、成于品德,方可谓之苍生大医。

答好脱贫攻坚大考卷 挑起济世救人之重任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子发挥专业优势为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保驾护航。

甘肃中医药大学组团深入宕昌县八力镇,开展教育帮扶和农业实用种植技术指导活动。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的第一卷《大医精诚》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他认为医者在悬壶济世中须精于医术、成于品德,方可谓之苍生大医。在甘肃中医药大学,身怀慈悲恻隐之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真做实干“无作功夫形迹之心”不仅是师生从医过程中必当具备的职业素养,也是学校对师生在服务社会工作中提出的要求。

甘肃中医药大学把服务社会作为学校的主要职责之一,将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以苍生大医之仁心仁术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事业,以传播和弘扬祖国医学为己任,勇担中医药文化传承使者,促使中医药文化在海外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多措并举帮扶地方精准脱贫

2018年7月1日,学校党委书记李应东、党委副书记王志年一行深入宕昌县八力镇中拉村、石门村、扎固村和山庄村走访慰问老党员,向他们送去党组织的温暖。

已经记不清这是学校领导第几次奔赴八力镇了。八力镇是学校继武山县桦林镇之后的第二个帮扶点。自2017年接受该镇扶贫任务以来,学校领导班子带头深入联系村调研帮扶,密切联系当地群众,多次深入贫困户家中,和他们话家常、谈生产、说教育,及时准确了解贫困户的生活困难、子女受教育情况和健康状况,并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竭尽全力帮助贫困户解决困难。

5月16日,八力镇遭遇了数十年未遇的暴雨夹冰雹的突袭,学校帮扶的四个村子山洪、滑坡、泥石流数重灾害并发,河水猛涨,整个村子深处险境。灾情发生后,学校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视灾情如命令,挺身而上,火速投入到抢险救灾一线——撤离安置群众、疏通交通要塞、围堵蔓延的河水、清理河道淤泥、统计受灾情况,和当地政府、群众一道与洪涝进行了奋勇抗争。

这是学校精准扶贫工作冰山之一角,是驻村工作队员们极其普通的一天。

近年来,学校主动落实国家及甘肃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结合全省精准扶贫方案,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和优势,不断创新帮扶方式。帮助联系村铺路修桥,为贫困村捐助物资,着力破解当地交通、发展难题;为帮扶点中小学配置电脑、捐赠热水器、赠送体育器材、建立电子阅览室,极大改善了当地的办学条件;安排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的大学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和课业辅导,给留守儿童送去关爱和温暖;帮扶点开展文化下乡、修建中医药文化墙、建设文化广场等,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针对中药材种植户开设夜校培训班,邀请学校中药材种植方面的专家教授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

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精准扶贫”与“健康扶贫”紧密结合,多次组织附属医院知名专家深入扶贫点开展义诊活动和乡村医生培训,有效提高当地医生的诊疗水平、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对于患有重疾的贫困户,学校附属医院开通绿色通道安排入院,精心研制治疗方案,并大幅减免医疗费用,让村民们在脱贫致富的路上摆脱或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真正做到治穷病、拔穷根。

通过教育助学、资金捐赠、技术指导、医疗救助等一系列帮扶措施,有效解决了群众实际困难,大力促进了当地支柱产业——中药材发展,增强了帮扶点村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发挥优势推动地方产业发展

甘肃自古就是华夏文明和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享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美誉,拥有庆阳岐伯、平凉皇甫谧、武威汉简、敦煌医学等富有特色、极具价值的地方中医药文化资源。近年来,甘肃省被确立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

甘肃中医药大学充分利用甘肃中药资源优势和现有平台,搭乘“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之东风,自觉担当起服务地方经济、推动当地产业发展的重任,依托高校人才优势、专业优势、学术优势,为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积极开展地方特色文献挖掘整理,参与庆阳岐伯养生文化园、平凉崆峒养生地、天水中医药生态园、敦煌文化产业园等项目的规划设计,服务甘肃“岐伯胜景”和“皇甫谧文化园”国家级中医师承基地建设。

学校积极发挥高校科技支撑能力和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势,勇于承担起“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甘肃省道地中药材标准制定工作等牵头指导单位重任,参与制定《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甘肃)基地建设规划》《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甘肃地方药材品种数据库和甘肃省中药材标准体系、甘肃省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中心和甘肃省中药材种子种苗良种繁育技术服务中心,为甘肃中药材生产提供了高水平的智力支持和基源准确、生产规范、种性优良的种子种苗。

2017年5月15日,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甘肃省第一批(试点)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甘肃中医药大学作为普查工作技术依托单位,为各地政府研究药材资源的生长发育规律、药用价值、引种栽培以及药材的开发利用,指导中药材种植,提高当地的经济收入提供了科学依据,尤其是对道地药材和稀有品种药材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学校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服务地方中药产业发展。2011年以来,甘肃中医药大学先后与甘肃岷县、漳县、武都、灵台、靖远、镇原等地方政府及佛慈、陈纪生物、古驰生物、陇西保和堂、晟立集团等省内医药企业签约校地、校企合作协议,有效促进校地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带动中药材产业、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搭建平台助力中医四海开花

走进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一群金发、碧眼、大鼻子的“洋医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不远万里来到甘肃中医药大学“取经”的乌克兰中医药研修班成员。

2013年,甘肃被确定为中乌中医药合作项目执行省份。同年10月,甘肃中医药大学在乌克兰挂牌成立首家“岐黄中医学院”。学校以此为载体,发挥中医药文化先行先试功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传播中医药文化,促进当地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推广实施中医诊疗技术。2014年11月,学校在吉尔吉斯共和国开设“中医中心”,运用中医技术和中医药产品开展临床医疗服务,让当地民众切实感受到了中医药的功效,体会到了针灸、刮痧、拔罐、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在养生保健上的独特作用。

如今,甘肃中医药大学建立的“岐黄中医学院”已遍布俄罗斯、乌克兰、吉尔吉斯共和国、摩尔多瓦等“一带一路”沿线8个国家,成立的“中医中心”已有4个,学校以此为平台,推动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推广。

为继续推动境外“岐黄中医学院”和“中医中心”内涵建设发展,增强甘肃中医药文化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学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甘肃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深入挖掘学校专业特色,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全面提升学校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质量和水平,加大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力度。学校探索开展整班制中医药学历教育,为乌克兰、法国等国家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中医理论和中医实践学习机会;承办中医药对外服务俄语培训班;举办俄罗斯中医实践和中医理论学习班;完成了多期乌克兰医务人员中医研修班培训。通过各类培训班的开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务工作者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认可和接受,进一步带动当地民众对中医药的接纳,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

被吸引来的不仅仅是“洋医生”,还有“洋学生”“洋专家”。

目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62名学历留学生正在甘肃中医药大学研修学习中医药相关专业。随着2017年“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资格的取得,学校将按照“拓展办学规模,优化办学结构”的原则,扩大留学生培养和合作国家规模,提高留学生学历层次,预计到2020年,留学生总人数达到300人以上,生源国扩大到10个以上。2018年,在稳步推进已招收留学生的规范化培养工作基础上,学校将主动赴境外加大留学生招生宣传力度,优化留学生生源结构,拟在马来西亚、吉尔吉斯共和国、乌克兰等国设立常年招生点,进一步扩大学校人才培养国际化规模。

学校始终秉承“敞开大门办大学”的理念,不断提升开放办学水平,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累计接待300余人次。2017年7月,学校成功申报并获批中国科协“海智计划”甘肃工作基地丝绸之路中医药发展研究院工作站。学校将以此为桥梁纽带,利用科技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优势和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平台,加强与海外科技团体的联系,搭建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学校工作的平台。

学校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交流领域,丰富合作方式,创新合作模式。“学校将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发挥中医药‘金钥匙’课程优势,探索建立新的孔子学院合作模式,或增设中医孔子课堂,充实原孔子学院教育教学内容,从而推动中医药教育在海外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校长李金田如是说。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