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岷县产品创新让老工艺有了新出路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马海霞 谢炜 时间/2018-10-10 10:30:23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岷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形成了不同于周边地区的民俗文化。近年来,岷县结合实际,以民俗产业培训、民俗产品开发培育为突破口,在产业扶贫上做出了积极探索,使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受益。

岷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形成了不同于周边地区的民俗文化。近年来,岷县结合实际,以民俗产业培训、民俗产品开发培育为突破口,在产业扶贫上做出了积极探索,使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受益。

产品创新让老工艺有了新出路

在岷县,制陶工艺为十里镇张家坪村独有手艺,祖辈相传,近几年却因市场空间小、产品价值低,很多从业者选择了转业。

今年,33岁的张家坪村村民李力强虽然已经是制陶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同样也被上述问题困扰着。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力强在手机上浏览网页时看见三星堆面具,心灵手巧的他便用陶土仿制了一个放在家里作为摆设。不久,来访的客户看见后爱不释手,当即掏出了500块钱买走了产品,这一幕为李力强打开了灵感的大门。

从此,从仿三星堆面具到马家窑陶罐,从陶制香炉到拇指大的脊兽,李力强不断进行工艺和产品的创新,实现了生活用品到艺术品的突破。“原来一个卖20块钱的产品,如今增值到200块钱以上。”李力强说。

而今,原本生活维艰的李力强已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说起未来,他满怀信心,打算成立手工艺协会,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抱团发展让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清水镇清水村是一个有着上百年铜铝铸造历史的“铜匠村”,全村225户700人参与翻砂铜铝铸造,年产值达到6000万元以上。守着这样一个“金饭碗”,却让清水镇党委书记杨凤鸣犯了难,铜铝铸造手艺靠祖辈相传,销售以家庭作坊为主,没有市场品牌,普通贫困户参与度低,带动发展更成了“水中望月”。

“多数铜铝铸造从业者往往只擅长埋头做事,缺乏市场开拓、产品宣传的意识和能力,手中的产品无法变现,制约了产品开发,更不要说带动贫困户了。”杨凤鸣说,“打开思路和眼界,提升其市场运作能力,帮助其搭建平台,拓展市场,意义重大。”

如何发展产业?清水镇立足产业扶贫,将支部建立在产业上,村上党员致富带头人何道海、蒋胜平牵头成立了清水乡铜铝铸造产业协会,同步建立协会党支部,将个体户吸纳进协会,抱团发展。协会从零星几个大户,发展到现在共有会员100余人、总产值超过1000万元以上,带动贫困户83户,人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产品远销四川、青海、西藏等地,老字号品牌越打越响。电商模式让民俗产品走向全国

“我们的手工绣花鞋垫、虎头枕、老虎童鞋外地人可喜欢了,网上的订单多得都忙不过来了。”茶埠镇阳坡村农民张明霞笑着说。

张明霞所说的订单,来自于茶埠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所提供的网络订单。原来早在前年,张明霞就已经看好网上销售手工民俗日用品这个生意,但苦于自己没有技术等原因只好放弃。去年,得知镇上有了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张明霞立刻想到合作,这样既可以解决她不懂网络销售的难题,又可以帮姐妹们赚到钱。

“现在村里老老少少都在做这个民俗日用品,大家不用出门也能赚钱了。”张明霞说。

曾经岷县民俗产业从业者大多以摆摊出售为主,市场有限。如今,电商让岷县许许多多的普通农民与互联网紧紧相连起来,通过电商,绣花鞋垫等民俗日用品也走向了全国各地。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也让岷县的中药材、洮砚以及各类民俗产品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飞向了大江南北。2017年,全年电子商务销售总额达1.55亿,带动电商从业人员6850人,其中带动贫困群众4150人,人均增收600元以上。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