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民乐县文化事业沐浴着改革的春风,逐步发展壮大,开创了全县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物保护事业的新格局。
1978年以前,全县只有一个文化馆承担文化工作,基本业务是图书借阅,群众文化生活极为单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禁锢了十年的文化领域开始复苏,艺术创作、文艺演出、秧歌社火、河西宝卷盛极一时。1988年,全县仅有农村社火队58个、城市电影队13个、农村业余剧团23个,近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不断健全文化行政、图书、文化、博物、电影事业机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先后维修改造了县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新建了赵思温艺术馆并已全部向城乡群众免费开放。目前,新“三馆”主体工程已建设完成, 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均达标定级,建设农家书屋203个,文化广场143个、村文化活动室172个、农村固定放映点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5个。公布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3项,市级27项,省级4项(顶碗舞、皮影戏、四家武术、滨河九轮九酿酿造工艺)。公布了省级传承人3人,市级传承人23人。编辑出版了《民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乐民间故事》、《民乐民歌》、《民乐宝卷》等丛书,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组织实施“十个一”文艺精品工程,编辑出版了《民乐放歌》、《民乐印象》、《民乐情怀》、《民乐故事》魅力民乐文化旅游丛书、《民乐水陆画》、《民乐文物》、《民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书籍。组织举办“魅力民乐?和谐家园”文学美术书法摄影大赛、扁都口全国摄影大赛,开发油菜宝宝、民乐风光U盘、民乐风光魔术头巾等文化旅游商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活动,四家武术、顶碗舞、木塑画、秦腔进校园活动成效明显。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华文化蓬勃发展的40年,也是中国文化产业不断壮大的40年。民乐县文化事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持续提升,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逐渐形成,文化事业发展形成良好在新局面。(杜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