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做引擎改革谋新篇
——甘肃敦煌聚焦文旅产业推动经济社会改革见闻
1979年,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城市、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甘肃敦煌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从那时起,敦煌以文化旅游业作为先行先试的破冰产业而起步,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40年来,作为甘肃乃至西部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敦煌逐渐明确了内涵式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从传统农业县到现代文化旅游城市的转型之路,敦煌的实践是西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抓住契机不断发展的重要样本,也为我国文化资源型地区解决发展问题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聚焦文化旅游探索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之初,敦煌市委、市政府即将目光瞄准了文化、旅游产业——敦煌拥有保存至今、世界知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与学术价值极高的遗书文献等珍贵文化遗产,还拥有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貌等独特的自然景观……
以文旅业为焦点的创新探索和产业变革,是贯穿敦煌改革发展的核心思路。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詹顺舟说,敦煌将文化旅游定位为首位产业,希望探索出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既能有效保护敦煌自然历史文化遗产,树立传统文化现代复兴的典范,又能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建成中西方文化合作交流的战略平台。
为此,2011年,敦煌在深化市情认识、科学研判外部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抓四融合”思路,即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生态与现代农业、资源与新型工业、主城与两翼城镇融合,努力打造“宜游宜业宜居的国际旅游名城”“飞天艺术之都”“风光能源基地”“葡萄瓜果之乡”和“次区域中心城市”。从2012年起,敦煌市用时近3年完成了《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创新提出了“保护第一、有限容量、内容为王、田园城市”等四个发展原则。
聚焦文化内核谋求产业升级
“以前,敦煌的旅游商品以土特产为主,民俗工艺品为辅,虽然有上千款但同质化严重,无法满足游客日益丰富多样的需求。”敦煌工美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霞霞告诉记者,为改变这一局面,按照文旅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敦煌文旅集团积极抢抓首届敦煌文博会举行的机遇,于2016年4月成立了工美文化创意公司。公司从事文创产业的初衷是不想做简单的贴图商品,而是打造更宽广的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发展交流平台,做一些有情怀和温度、能深层次挖掘敦煌文化、触及人们心灵并产生共鸣的产品,更好地展示敦煌历史文化纵深,向世界讲好敦煌故事,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让他们能更深刻感受敦煌独特的文化气质。
刘霞霞说,今年9月,公司精心筹备一年的“首届敦煌国际设计周”活动成功举办,设计周以“设计服务丝路·创意品质生活”为主题,展示“丝路之美”“生活之美”和“智慧之美”,吸引了4个设计平台组织、100多所艺术类高等院校、30多家文创企业的参与;为持续扩大敦煌文创的影响力,在更大范围内聚合文创资源,公司计划邀请300多家国内艺术院校和丝路沿线国家的部分艺术院校参加下一届设计周活动。目前,公司已与113所艺术类高校签订了敦煌文创产品联合开发协议,共同研发文创产品,建立产学研基地;还与互联网设计平台公司-洛客科技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敦煌文创设计中心”,链接全球的设计师,打造敦煌IP、开展文创产品众创、品牌营销推广等战略合作。
多元主体聚力共促繁荣发展
如今,在敦煌月牙泉景区,骑着骆驼在沙漠中漫步成了不少游客的敦煌游“必修课”,当地也由此产生了一批专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的驼队。敦煌市月牙泉村村委会主任秦作涛说,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村里就开始有人为游客提供在沙漠中骑骆驼的体验服务。2000年以来,随着游客越来越多,为规范管理,景区将所有骆驼统一编号管理;同时,景区在开发、征地拆迁的补偿安置中,把“骆驼编号”作为补偿手段分配给农户,以帮助失地农民再就业。之后,村民家家户户陆续开始成为从事这项服务的“骆驼户”。每年的旅游旺季,村民为游客提供骑骆驼体验服务的收入远高于务农种田,每户村民至少有两个骆驼编号,户均年收入可达8万至10万元。
像秦作涛一样,目前敦煌直接旅游从业人数已达2.6万,这个数字占到敦煌全市人口的13%、城市人口的32.5%。而受惠于多年来体制机制改革,敦煌已形成了由骆驼户、旅行社、农家客栈和宾馆、户外运动、民用航空、研学机构、演艺公司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繁荣发展文旅产业的全新格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指导下,敦煌的演艺市场近年来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敦煌市已有又见敦煌、欢乐盛典两家大型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由两家公司分别经营的情景融入式演出《又见敦煌》、大型情景舞剧《丝路花雨》和大型沙漠实景演出《敦煌盛典》已实现常态化商业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