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一块砖雕“叩开”增收之门 一双布鞋“踏上”致富之路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徐锦涛 时间/2018-12-03 09:29:22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一块砖雕,“叩开”增收之门;一双布鞋,“踏上”致富之路。如今,“河州砖雕”的传统工艺资源已成为临夏县文化扶贫的大产业,全县布鞋加工年销售额也已达到两亿元。

一块砖雕,“叩开”增收之门;一双布鞋,“踏上”致富之路。如今,“河州砖雕”的传统工艺资源已成为临夏县文化扶贫的大产业,全县布鞋加工年销售额也已达到两亿元。

12月2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采访团来到临夏县土桥镇一家布鞋培训加工基地。车间里,缝纫机“咔咔”工作的声音此起彼伏,三四十名农民正在这里用针线织就自己的致富梦想。

“这个基地是帮扶单位和县里共同投资建立的,主要集中分期分批培训各乡镇自愿从事布鞋加工的贫困群众,截至目前,已培训13期,接受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1075人。另外,在这个基地,我们还引进了5家布鞋加工合作社,贫困户培训结束后可以就地上岗,拿计件工资。”临夏县特色产业办公室主任李玉莲告诉记者。

临夏县很多乡镇的群众素有手工制作布鞋的传统。1998年,新集镇一村民创办了全县第一家布鞋加工厂,两三年间各乡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很多布鞋加工专业村、专业户。2012年,县里因势利导专门成立“特色产业办公室”,从机械配置、资金奖补、宣传营销等方面加大对布鞋加工业的扶持力度。

“我以前在新疆、江苏等地打工,今年3月回来在基地学了半个月,现在已经在基地的企业上班了,每月下来能挣2000元左右,这条件比我在外打工好得多。”

南苑乡的建档立卡户王全萍告诉记者,她对这个基地有一个形象的说法——“留住了打工妈妈,管上了留守娃娃”。

李玉莲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临夏县采取“政府+公司+合作社”的模式,政府一次性给予每个布鞋合作社10万元的扶持资金,由布鞋合作社负责生产和统一销售,全县已经有60多家布鞋加工合作社(扶贫车间)。此外,县里还采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额补贴、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差额补贴的方式,为从事布鞋加工的群众统一购置布鞋加工机械设备,提高加工生产效率,打造了一批扶贫的“炕头作坊”和“家庭作坊”。

目前,临夏县布鞋加工企业和加工户遍及21个乡镇,从业人员2.5万人,销售网点已延伸到国内9个省的60个县市,预计今年布鞋产量将达到600万双。

砖雕产业是临夏县开展特色产业扶贫的又一重要抓手。

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砖雕,凝结着当地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悠久的历史文化。2006年,“河州砖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郭崇新是临夏县先锋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有83岁高龄的母亲和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他刻苦认真,逐渐掌握了砖雕的要领和技巧,如今的郭崇新已经是临夏青韵砖雕公司一名技师。“我是2013年开始做砖雕的,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钱,比起原来在工地上干泥瓦工强多了。”郭崇新说,下苦力的活不能干一辈子,要想脱贫致富就得有一技之长,砖雕艺术历史悠久,只要学会、学精,不愁脱不了贫。

近年来,随着砖雕产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在不断加强。

临夏青韵砖雕公司负责人范祥军告诉记者,今年3月,根据县文广局和扶贫办安排,清韵公司在临夏地区率先举办“非遗+扶贫”临夏砖雕产业人才培训班,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免费进行砖雕技术培训,培训结束后对熟练掌握技术的人员进行录用。另外,公司还和一些掌握雕砖技术的贫困户签订订单,让贫困户在家里为公司完成一些工活,公司负责市场销售。

临夏县文广局局长韩杰和告诉记者,今年11月,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给清韵公司授牌“甘肃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并给予了项目支持。这种“非遗+扶贫”的文化扶贫模式就是充分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扶志”和“扶智”作用,不仅通过培训,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增收,也能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目前,临夏县砖雕产业较大的龙头企业有4家,已带动1800多人就业,实现上亿元的产值。

山还是那片山,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砖雕、布鞋等特色产业为临夏县的发展绘就了上升的“路线图”。曾经贫瘠的这片土地,因为这些“金疙瘩”,让农民收获了更多的幸福和希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