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植根甘肃本土文化资源 打造一流电影品牌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安希 荣李超 时间/2018-12-21 09:24:0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在如今娱乐无底线的文化环境里,一部能够用真善美洗涤灵魂的电影作品显得是那么弥足珍贵。于是,从《丢羊》开始,《丢人》、《雪葬》等接连出现的诸多本土优秀电影作品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凭借着这种令人敬畏的力量,在全国乃至世界电影界脱颖而出,带领着兰州本土电影创作向着“中国电影兰州制造”的宏伟目标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

《丢羊》中,任帅饰演男主角张永宏,顾婷萱饰演女一号张永宏妻子

在如今娱乐无底线的文化环境里,一部能够用真善美洗涤灵魂的电影作品显得是那么弥足珍贵。于是,从《丢羊》开始,《丢人》、《雪葬》等接连出现的诸多本土优秀电影作品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凭借着这种令人敬畏的力量,在全国乃至世界电影界脱颖而出,带领着兰州本土电影创作向着“中国电影兰州制造”的宏伟目标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而这些精品力作无不是改编自经典的本土文学作品,这充分证明具备丰厚文学价值的剧本绝对是创作一部精彩电影的前提和基础,他们从甘肃丰厚的文化资源中汲取到了强大的生命力,一种源自甘肃文化的力量。

《丢羊》《雪葬》原著作者范文:电影是本土文化的生动表达

“甘肃有着丰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许多反映本土文化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质量很高,而且内容很丰富,完全可以借此在电影艺术的发展上好好的进行挖掘。”《丢羊》、《雪葬》两部电影都是改编自同一人的同名小说。他,就是范文。

范文告诉记者:“什么是本土文化,本土文化就是离开本土以后就失真,所以这一方面如果让外地人来写多半都会成为‘四不像’,因为这里的生活他们完全不了解。同时,甘肃的自然景观非常好,用于拍电影也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优势。”

“我们应当意识到,甘肃省具有独特、丰富的电影文化资源。”他说:“比如,甘南草原上拍摄一些民俗题材的电影就非常漂亮,还有河西走廊的风光也是全国独有。在《雪葬》的拍摄中,我们不仅拍出了非常好看的雪景,还有那种草原上一望无垠的空旷镜头也很漂亮,这些都为平日里在都市生活的人们带来了一种难以言喻的舒畅感受,也成为了片中不可或缺的唯美镜头。”

的确是这样,人们口口声声呼喊的“本土电影”本身就带着一种旗帜鲜明的地域文化符号。这种符号代表了兰州这块土地的本土文化,代表了这座城市被地域文化所蕴养出的独有气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土电影”就意味着是对本土人生活感受的强调,是本土人文化思想意识的生动表达。

“虽然说,借助电影艺术的手段的确让本土文化变得愈发生动、直观,但本土电影也正是凭借着对本土文化的提炼和挖掘,才拥有了打动人的灵魂和力量。”范文认为:“这种相辅相成的升华并非凭空而现,前提则是必须植根于丰厚的本土文化资源,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拥有的。所以说,今天的兰州本土电影能够形成堪比国内一流水准的文化品牌,就是非常准确、鲜明的强调了本土文化气质。”

省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肖美鹿:丢的是羊,找回的是民心

“艺术作品的标准永远都是真、善、美,在我看来,《丢羊》就是这样一部作品。”省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肖美鹿的话差不多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心声。

“《丢羊》这个片名似乎太过普通,甚至有几分俗、几分土,然而看过之后的感觉还真是不俗。”肖美鹿告诉记者:“没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也没有惊险起伏的生死情仇,全片就是丢羊找羊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展现,却让人时而捧腹,时而心酸,时而愤怒,最终充满了敬畏之情。不能不说这是编剧和导演们的大智若愚,把一个看似普通的故事讲得如此精彩,将并不容易叫好的题材展示得如此亮点不断。”

镜头中,村头土墙上“热烈欢迎某某领导光临”的大红标语前面,不知何时被加上了一个黑色的“不”字。这一笔何其有力,顿时让人感到丢掉的何止是羊,农民心中原本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在具体事件中一点一点地丢掉了。那些官员不遗余力地跑到张家岘让张永宏撤案,完全是为了讨好领导,因为偷羊贼正是领导老师的孙子。偷羊的是贼,那么偷掉民心的又是谁呢?

“可以说,影片中丢羊找羊的过程,实则是找回民心的过程。”她说:“影片中的人物群像个个鲜明,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丢羊人张永宏的厚道木讷、村长想为村民做好事的热忱和些许狡黠、小小乡派出所秦所长的一腔正气,还有那些专门跑来为此案颇费工夫的局长们。而张永宏媳妇是这个男人戏中难得的一份俏丽,如同黄土高原上一朵迎风绽放的花儿。这也是编剧和导演的又一智慧所在,突破了以往一些农村题材影片的审美模式,谁说此类电影只能展现穷、土和丑陋?即便是最土的乡土人群,也有他们最动人的美丽。”

“影片中乡村生活图景的画面几乎都是冬天黄土地的原色,却能让人感到那被天地所赋予的不可替代之美——阔大而悠远,宁静而充实。”肖美鹿认为:“这或许是影片获得海外观众青睐的原因之一。说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影片的创作团队,他们全都出自兰州本土——本土作家创作的小说、本土编剧、本土导演和演员、本土化妆师,是真正的本土出品。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对电影的敬畏、对黄土高原的敬畏。”

老电影人焦炳琨:甘肃电影人圆梦《丢羊》

“这是一个从信仰、民族、国家的大伦理表达向个体伦理表达的转变。正是这种突破,使影片有了新意。”已86岁高龄的焦炳琨是甘肃的老电影人,曾任兰州电影制片厂厂长,离休后又成为甘肃省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60多年电影工作经历使电影已深深渗透进他的生活和意识,也使他对电影艺术的理解有着超乎常人的深刻。

他告诉记者:“当得知继在第三届中美国际电视节获最佳剧情奖、最佳编剧奖之后,汪小平又带着电影《丢羊》从北京捧回了第十七届华表奖时,整个甘肃电影界都为之惊叹不已,因为这样的荣誉已经是数十年来无数甘肃电影人可望而不可得的由衷夙愿。因为《丢羊》是兰州乃至甘肃历史上第一部荣获中国电影界最高荣誉奖的本土原创大电影。”

简单的这几句话似乎用掉了焦炳琨老人太多的力气,这使他的声音听上去有些颤抖。

“这部影片让我很感动,同时也很有启示。”他认为:“《丢羊》的故事本身没有复杂多元的角色和场景,故事又是单一轴线,可掌握和发挥的元素少之又少,要拍好这样一部影片,特别要拍出它的不同,难度是相当大的。可喜的是导演兼编剧汪小平带领年轻的摄制组大胆实验现实主义影片的一些新的表达方式,竟然真的拍出了‘不同’。”

“特别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影片采用的是一种线性叙述方法,没有拘泥于老套路,而是把强大的社会意义窄化,对一个家庭或张永宏这个角色个体进行了聚焦和放大,生动的展示出了人物的内心,进而很自然的延伸到了社会的意义。”

焦炳琨强调说:“片中还刻意的铺陈了标语、酒、跨年、吃羊等许多意象,这和暗示下的每个预埋伏相连,从而成为一条追寻价值取向的线索,成功地把观众引导着去思考‘活着与生存’的意义。这些与生命攸关的沉重议题,已完全突破了类型电影的局限,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作家冯玉雷:苦涩中的高贵是最有价值的文化灵魂

“丢羊在西北是常事,‘丢人’这个词也常用,不拘贵贱,不拘贫富,都在用,由此折射出人们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不管生活如何艰辛,尊严的底线不能突破。我想,这也是《丢羊》导演汪小平在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作家冯玉雷明显看了不止一遍,因为电影艺术蕴含的厚重思想力量,并未是那么容易可以被清晰的体会和解读。

片中有这么一个镜头,老实巴交但脾气执拗的羊倌张永宏胸前挂着一个“上访”的牌子准备出村时被其妻拦阻,并且命令他“站”起来,撕下了胸前的“上访”牌子。不仅如此,还狠狠踩在地上然后叫他回家,这一幕给冯玉雷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电影有这一段,足以提起来,立得住。”他由衷的说:“这个情节,必须是对基层农民、市井百态皆感悟颇深的人才能拿捏的这么到位,特别是汪小平还把张永宏的妻子也变成了顶天立地、极富英雄主义意味的‘汉子’。而夫妻二人总是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更是意味深长,‘不就是几只羊吗’,这既是情绪的宣泄,更代表了西北人拿得起放得下的豪爽和豁达。”

“羊确实重要,是学费,是油盐酱醋,是人情世态,但还没有重要到可以让他们去突破底线。因为只要有尊严在,有家在,希望就在。”冯玉雷的解读,不经意间就让片中本来颇具喜剧色彩的情节一下子变得沉重了起来,而笑过以后的沉思,闹过以后的酸楚,不正是这部作品最大的价值和魅力吗。

他说:“这部电影以西北‘花儿’开的头,唱出了西北的苍凉与凄美。后来,又唱了一首新编的‘兰州花儿’,电影中又改编了一次,平常演唱中根据现场情景不断改词,但主旨都表现的是一种豪气,一种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去坦然面对与接受的勇敢。这种苦涩中蕴涵的高贵,也许正是《丢羊》最有价值的文化灵魂。”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