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八坊十三巷”,条条青石路干净整洁,饱含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建筑特色,把这里装扮得古色古香。八坊里店铺鳞次,商业繁荣,有尝不完的风味美食,看不够的民俗风情,品不尽的花园曲径,犹如踏入一幅具有民族特色的“清明上河图”。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国内外游客,拉近了这里与世界的距离。
这条四通八达而又神奇的街巷,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从唐朝至今,围绕着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个教坊、十三条街巷,故称为“八坊十三巷”。
殊不知,这个占地面积0.41平方公里,居住着近2000户、约万名群众的古老街巷,在五年前曾因贫困面广、开发难度大、民生问题突出,一度成了“贫困区”的代名词。
昔日“城中村”,变成了今天的国家4A级景区和甘肃城市文旅新地标,“八坊十三巷”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嬗变?
开发:不拆一间房,不搬一户人
老祖宗的地方,总得想办法守住地,留住人。当城市综合开发提到日程上,临夏州、市下决心对“八坊十三巷”进行彻底改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确立了一个基本原则:把文化传承保护、旅游产业培育、棚户区改造、改善城市困难群众生活结合起来。不拆一间房,不搬迁一户群众,不让群众出一分钱,彻底改变了“八坊十三巷”破旧的面貌。
综合保护开发完成后,他们积极引导原住民创业就业,帮助改造升级店面,庭院变农家院,鼓励群众借助旅游发展特色美食店、工艺品店、饮品店、民族用品店等多种业态,以低成本、小投入迅速实现就业增收。
“以前住不成,全家就搬到新买的楼房了。现在这里游客多了,人气旺了,我们又搬回来了。”大旮巷78号民宿的主人马宏伟说,自家的“老字号”酱牛肉,在这里卖火了,现在不需要出门,游客进门扫二维码,网上订货,他“躺下都能挣钱”。
据景区工作人员贾海兰介绍,不光商铺、农家乐收益好,这里的庭院市场价格节节攀升,一户四合院增值3-5倍。她说,这里去年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亿元。
定位:文化为先,利民便民近民
“八坊十三巷”的改造不单单是让“旧貌换新颜”的表面工程,最本质的是要打造集民族建筑艺术、民族风情、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景区,进而提升临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此,临夏以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立足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把改造“城中村”作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改善困难群众生活的文化保护项目、重大民生项目和产业培育项目。既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又留住临夏人民的乡愁。
“八坊十三巷”景区管理局局长马旭说,这里的每一条巷子都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文化,游客会体味到不同的韵味。此外,按照“景观进巷、商业进院”的原则,他们希望居民积极参与到景区的管理运营中,在自己的庭院中,挖掘丰富的文化内涵、商业资源,真正成为庭院的“主人”,大家齐心呵护好家园。
未来:小城市的大路子
一道古巷,一则故事。“八坊十三巷”的变化,正在给临夏这座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他们的城区改造实践,已得到更多的人关注,也收获了荣誉。
就在2018年10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法治政府奖”终评暨颁奖典礼上,由甘肃省政府法制办和临夏市人民政府申报的“临夏市以地为主,兼顾房屋征地拆迁补偿模式”项目,荣获“中国法治政府奖”。
2018年1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130项地方典型经验做法,其中临夏市“八坊十三巷”因旧貌换新颜,“城中村”变身文旅新地标而榜上有名。
据悉,尝到文旅发展甜头的临夏市,目前已经启动了申报国家5A级景区的准备工作,小城市的大路子,临夏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