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平凉六旬老人建“耕读博物馆” 传承农门好家风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李玉成 陈斌 张成龙 时间/2019-04-12 09:05:47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就是要以此来让后辈儿孙记住,老闫家的根在这里,走到哪都不能忘,这也是做人的本分。”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岳堡镇大湾村上闫社,今年63岁的闫和中老人,用三十多年的努力和积蓄,建起了占地200多平方米、珍藏2000多件老物件的“上闫家耕读博物馆”。

闫和中老人向参观者展示他的藏品。 陈斌 摄

“就是要以此来让后辈儿孙记住,老闫家的根在这里,走到哪都不能忘,这也是做人的本分。”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岳堡镇大湾村上闫社,今年63岁的闫和中老人,用三十多年的努力和积蓄,建起了占地200多平方米、珍藏2000多件老物件的“上闫家耕读博物馆”。

春暖花开时,走进庄浪县岳堡镇大湾村上闫社,村民们正忙着修剪果树、管理果园。沿着干净的水泥硬化路,走到闫和中家门口,满脸慈祥的他热情地迎了上来。走进窗明几净的上房,还没来得及坐下,就被满墙的字画吸引了。

闫和中老人用三十多年的努力和积蓄,建成的上闫家耕读博物馆,成为村里一道风景。 陈斌 摄

闫和中老人用三十多年的努力和积蓄,建成的上闫家耕读博物馆,成为村里一道风景。 陈斌 摄

“都是孩子他爷爷、太爷爷写的,挂了几十年了。”闫和中说,自己从事过文书、公社广播站宣传员,干的活基本都是和文字有关,祖上也没有做官的,自己的爷爷是教书先生,后来当过村支部书记,一辈子也没有离开农村。

“父亲所建的私人博物馆,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80后”的闫掌哲是闫和中的小儿子在庄浪县党政机关工作。他说:“‘耕读博物馆’能够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在领略我国百年农耕文化的同时,感受近现代以来我国农村生产生活发生的变化”。

“一直过着半农半读的生活,虽然有退休工资,两个儿子也有工作,可家里到现在还在种地。”闫和中作为3个弟兄中的老大,有着自己的使命感,“从老一辈人那里传下来的耕读家风要一直保持下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母亲去世。出嫁时的嫁妆箱我一直保存着,也算是一种念想。”说起建上闫家耕读博物馆的初衷,闫和中有份特殊情结,“2010年,看着保存了几十年的嫁妆箱,搬来搬去,得给它找个专门存放的地方。而且好多我们用过的老物件,现在的孩子都没见过,不知道我们那个时候的生活状况。”闫和中于是有了建“上闫家耕读博物馆”的念头。

闫和中利用2年多的时间,在自家院子里,利用以前的老房子以及加盖二层的方式,设计陈列了生产生活展室、红色文化展室以及书画作品展室,主要展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西北农村生产生活用具等。

“这些书画作品中,有上至我爷爷,下至我孙子五代人的作品。”闫和中很是自豪,在书画作品展室,里面既有晚清重臣曾国藩、李鸿章的墨宝,也有近现代陕甘宁地区的名人雅士之作共计200多幅。除此之外,还有政务选集、小说、科普类及庄浪著述类各种书籍2000余本。

“我们有事没事就爱去老闫家转转,看看他家的展品,看看他的书。”村民闫永雄说,“我们村有喜欢读书的,闫和中免费给我们借阅。”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