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荒山”变“绿肺” 兰州一张“绿”图绘出彩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韦德占 王占东 时间/2019-06-19 09:44:41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6月18日上午,走进兰州北24公里皋兰县忠合镇的兰州绿色文化博览园,“美丽中国 生态甘肃”——2019全国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采访团被兰州人为绿化家园而背冰上山、担水上山、背砖修渠,艰苦奋斗的植树造林精神所感染。

航拍兰州绿色文化博览园。

6月18日上午,走进兰州北24公里皋兰县忠合镇的兰州绿色文化博览园,“美丽中国 生态甘肃”——2019全国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采访团被兰州人为绿化家园而背冰上山、担水上山、背砖修渠,艰苦奋斗的植树造林精神所感染。

为展现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历史、成就和经验,2007年兰州市在皋兰县忠合镇的山里建设了兰州绿色文化博览园。兰州绿色文化博览园管理处处长李明向介绍,园区建设以前,这里大部分是荒山,在2000多亩的荒山上,我们实现了一年两三万株树木的栽植,现在连附近的山脉都绿化了,11年就再建了一片绿色田园。这跟南北两山数十年绿化积累的信心、技术、经验都有着很大关系。

李明向说,兰州绿色文化博览园由展览区、纪念林营造区、兰州全民义务植树区三部分组成,总规模3万亩,其中展览园区2280亩,绿化区27720亩,是集绿化、展示、科研、培训、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展示中心。

兰州绿色文化博览园整体外观似“大鹏展翅”

采访团走进兰州绿色文化博览园,探访兰州人艰苦奋斗的植树造林精神。

园区主体建筑展览馆建筑总面积7042平方米,整体外观似“大鹏展翅”,中部“两山夹一河”造型又似两只相依的“鸟”,寓意创建兰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前景。整个展馆分为五个展区,运用声、光、电、多媒体、图像、实物标本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全方位展示兰州市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不畏艰难、持之以恒、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美化家园的艰难历程,反映了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对南北两山绿化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客观展示了兰州内涵丰富的生态文化和取得的辉煌成绩,接待国内外参观者10万人次。

自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先后有数十家省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逾万人携手参加春季义务植树和林地认养认建活动,栽植各类树木50000余株,认养认建林地2000余亩。已建成全国金融青年林、中日友好纪念林、市长林、人大林、解放军青年林等八大纪念林区,被兰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兰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被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展示基地。

从上世纪50年代干部群众背冰上山植树播绿,到80年代党政军企事业单位承包荒山植树造林,再到2000年以来实施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等工程化造林,经过持续绿化建设,南北两山林地从无到有、积少成多,形成了完善的人工生态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管理管护体系。

兰州绿色文化博览园中部“两山夹一河”造型又似两只相依的“鸟”,寓意创建兰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前景。

园区内绿化景观。

数代人坚守 只为荒山披绿

2019年,是今年49岁的李明向在兰州南北两山绿化事业中工作的第28个年头。他1991年毕业后即到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工作。这期间,他从事了兰州两山绿化多个工种的工作,从造林业务一线到管理岗位。他现任兰州绿色文化博览园管理处处长。

说起历史深处的兰州两山植被,李明向介绍,据他见到听到的相关历史是,在20世纪40年代,兰州南山的皋兰山、北山的白塔山、九州台等地几乎没有树。

记者在兰州绿色文化博览园的兰州生态简史上看到,汉唐时的兰州,“地皆秔稻,桃柳李榆岑蔚”,生态环境优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以后,由于气候变化和各种自然、人为的原因,兰州周围的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

据《甘肃省志》记载,自两汉至1949年的2155年间,甘肃地区共发生干旱、洪涝、风沙、雹、虫、滑坡等较大的自然灾害836次。

据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的统计数据,至2019年6月,兰州市南北两山已初步建成人工森林生态体系,绿化面积达到60万亩,成活各类树木1. 5 亿株,植物种类已达75 科 424种。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工程造林,创造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绿色奇迹”。

28年后,李明向每经过九州台都感慨不已。

今天,在兰州北山之巅的九州台上,绿树成荫,草木茂然,鸟语花香。特别是随着罗九公路、兰州国学馆等基础和文化设施的提升,这里成为了人们到北山旅游的目的地。站在这里,极目八方,兰州南北两山苍翠葱茏的景象和山水兰州的雄壮一览无余。

“现在的南北两山不仅仅只有一种颜色,一年四季都有景可看。”李明向说,兰州南北两山不仅是这座城市的“绿肺”,更是城市的“背景墙”,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啊! 

20世纪50年代,兰州市广大群众冬季背冰上山。    

攻坚克难 创造行业之最

2000年,兰州市实施了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将铺设到半山腰的提灌工程延伸到了山顶。

蔡学军,今年48岁,他自1992年来到九州台担任护林员,已经27年了。

他眺望着兰州盆地对面的南山说,这里的提灌工程扬程是最高的,海拔2076米。在2000年之前,由于水很难运到这里,仅凭雨水很难造林,2000年以后,伴随提灌工程延伸,九州台有了现代化的输水管线和现代化的滴灌、喷灌,并有了绿化蓄水池。

说起今日的两山绿化,蔡学军说:“你们今天看到的都是现代化的水利设施,但都是从最原始的办法一路探索出来的。像山下的绿化,就有上世纪50年代人们背冰上山造出的林地。”

兰州,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年均降雨量327毫米,平均蒸发量1468毫米,为降雨量的4.5倍。荒山区更是土壤贫瘠,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南北两山30度以上的坡面占70%以上。干旱缺水是制约兰州生态建设的根本因素。

20世纪50年代,兰州市政府动员广大群众冬季背冰上山,将冰块埋于树坑或树根部,待次年春季冰块融化后用于植树,并于春季担水上山浇树。定苗浇水中,一铁桶水只能浇两三棵苗。1956年,人们在白塔山绿化中发明的“三块砖”引水沟灌溉系统,通过砌砖建槽引水节水来灌溉造林,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担水上山养护林木。

20世纪50年代后期,兰州人开始探索兴修水利提灌工程实施灌溉造林,并在艰苦探索中取得成功,大大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加快了荒山绿化的进程。电力提灌工程技术,是根据不同的地势和灌溉面积,采用一级水泵站或多级水泵站和输水管道,将水逐级提到不同高程的灌区蓄水池,高位水池中的水经过配水管道,自流配送到各个山头的绿化区喷灌、滴灌、沟窝灌。

蔡学军指着树木下面300厘米的主管道说:“这是经过五级提灌才到达这里的。”

2000年,兰州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启动实施了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至2003年,新增造林面积33万亩,同时建设完成了大量的水利、道路、通讯、防火等配套基础设施工程。2003以来,又先后完成了11万亩的退耕还林工程和“三北四期”工程,使南北两山造林绿化面积达到58万亩。

在九州台后山一处长满耐旱灌丛柠条的绿化地,蔡学军说,这些柠条的栽植用水,不是靠提灌水源,而是“三水”技术。把柠条的种子放在坑槽里,覆土后铺膜,通过天然集水、保水、补水栽植,如今这一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近100万亩,该技术于2004年获得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2004年,中科院寒区旱区研究所与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合作,探索出了人工乔林节水保育新技术、反渗透雨养节水技术,首次提出将红砂作为造林树种的观点,2004年省林业厅批准在兰州市重点工程中应用,2005年国家林业局批准作为干旱树种进行保护和应用。

2007年,兰州南北两山又成功研发和实施了滴管技术,采取泥沙沉淀、钢管除锈、过滤等水质处理技术,使黄河水达到符合滴管水质标准的要求,利用管道通过毛管上的孔口和滴头将水送到树木根部灌溉。水的利用率高,树木生长快,省水、省电、省工、省时。

“三水”造林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至2018年,兰州南北两山建成电力提灌工程139处,上水管理站、泵站389座,调蓄水池751座,铺设各类管道3818公里;建成护林防火检查站、了望台、气象站41个,林区道路600多公里,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

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创造了多个行业之最。

比如,在我国荒山造林中最早研究成功了径流集雨造林技术;我国黄土高原绿化灌溉输水管线最长,工程区域内的各类输水管线近4000公里;我国黄土高原区绿化灌溉扬程最高,提灌工程扬程最高处海拔为2076米;新世纪以来,我国干旱半干旱区荒山绿化速度最快,仅2000年至2004年,共完成绿化面积44万亩,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三水”造林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以“绿化”为题 做足两山的文章

兰州人民不畏艰难、持之以恒、改善生态的精神和取得的显著成绩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赢得了广泛赞誉。原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高度评价南北两山绿化“不仅为兰州林业争了光,为甘肃林业争了光,也为中国林业争了光”、“两山绿化是全国人工造林的一面旗帜”,国家环保部将两山誉为“人造生境第一山”。

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2016年以来,兰州市牢固树立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制定了“12345”总体工作思路,即:围绕“一条主线”(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突出“两个重点”(服务城市发展、满足市民需求),增强“三个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休闲功能),着眼“四个转变”(职能定位从绿化管护向生态服务转变,管理管护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景区建设从各自为政向整体打造转变,发展目标从以“绿”为主向多彩两山转变),打造“五个两山”(打造文化两山、宜游两山、智慧两山、生态两山、精致两山)。 

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两山绿化建设者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修订颁布实施了《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管理条例》,配套制定了《兰州市南北两山承包单位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编制完成《兰州市南北两山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及重点地段控制性规划》,为两山的长效管理和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园区内的景观大道。

统筹两山景区建设,加快重点区域景观提升步伐,全力推进“省门第一道”绿色通道、九州台景区、大兰山景区、西固金城公园景区、七里河沈家岭烈士陵园景区罗九公路沿线景观提升工程、安宁十里桃花再造工程等大景区建设和景观提升。同时采取清淤复整、增加灌溉次数、实时补植增绿、面山治秃除斑、水利配套改造等措施,完成城区及通道面山“治秃除斑”工程1.29万亩,实施森林抚育6.7万亩,封山育林6.9万亩,进一步巩固了造林绿化成果。

多年来,持续加大水利维修改造投入力度,大面积推广节水滴灌技术,完成水利工程维修、改造项目251项,完成重点绿化区强化配套滴灌面积1.9万亩。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加强与中科院寒旱所等科研院所的横向合作,开展人工林稳定性研究、雨养生态建植技术、黄河水绿化节水滴灌技术、高陡削坡植被恢复技术等研究,为两山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近年来兰州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还充分利用南北两山林区喷灌设施实施喷灌降尘,为打造兰州蓝保驾护航。

兰州市两山绿化工程,不仅成为山水之都的城市名片,更成为全国人工造林的一面旗帜,以及见证了兰州人民不畏艰难,绿化家园的雄心与壮志的绿色丰碑。多年来,负责兰州市两山绿化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先后被全国政协人口委、全国绿委、国家人事部、国家林业局授予 “关注森林组织奖”、“全国营造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称号,并于2019年5月27日荣膺“关注森林活动20周年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美丽中国 生态甘肃”2019全国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大型采访活动,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共甘肃省委网信办指导,甘肃日报社、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主办,甘肃新媒体集团、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中共兰州市委网信办等协办,每日甘肃网、新甘肃客户端承办。来自新华网、华龙网、中国江西网、黄河新闻网、兰州晨报· 掌上兰州、甘肃农民报等30多家媒体40多名记者参加。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