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玛曲传承保护草原文化 建立非遗名录13类43项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南如卓玛 时间/2019-08-20 09:28:55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连日来,在甘肃甘南玛曲草原上,为活态传承和保护藏族非遗文化而展示的“流动文化体验馆”吸引海内外游客驻足体验、拍照。现场搭建起以一户游牧家庭为单位的“游牧帐篷”,展现玛曲县藏民族从事游牧生产、逐水草而居,形成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画卷。

连日来,在甘肃甘南玛曲草原上,为活态传承和保护藏族非遗文化而展示的“流动文化体验馆”吸引海内外游客驻足体验、拍照。现场搭建起以一户游牧家庭为单位的“游牧帐篷”,展现玛曲县藏民族从事游牧生产、逐水草而居,形成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画卷。

玛曲,藏语是“黄河”的意思,是全国唯一以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命名的县,这里也是“天下黄河第一弯”“格萨尔文化发祥地”,境内拥有最美湿地草原,同时被誉为“中国赛马之乡”“藏族民歌弹唱故里”。

为弘扬和传承藏民族传统文化,在玛曲县近期举办的第十二届格萨尔赛马节期间,该县打造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的流动文化体验馆,馆内设有表演艺术、传统知识、游牧文化三大体验区,免费为游客开放。

据悉,在这个“不产颗粒粮食”的纯牧业县,由于纯牧业生产生活方式,孕育出了诸如藏族民歌弹唱、格萨尔说唱、牛角琴演奏、藏鹰笛演奏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牦牛酸奶、藏族点心、厥麻米饭、糌粑等别具风味的藏族美食。

现场展示的格萨尔说唱,是以“说”和“唱”两种表演形式,无任何乐器伴奏,艺人说唱时琅琅上口、回环曲折、曲调多样、巧妙呼应的旋律起落有序、回味无穷。而藏语中称为“秀郎”藏鹰笛是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演奏时拿着造孔的秃鹫翅膀骨吹出意味深长、生动活泼的曲调。

游牧帐篷里传来悠扬的牛角琴声,它与其他乐器七音不同,是用6、1、2、3、5五音演奏,音调朴实、柔情细腻、音色柔美绵长、如泣如诉。而牛角琴的构造也很独特,琴身是上好的木材,用两根精选马尾搓成琴弦,琴身有一支野牦牛角,年代久远。

此外,藏族女人们身着传统民族服饰,还展示酸奶、蕨麻米饭等制作工序。比如,做藏式点心时,将酥油用温火化开,把糌粑倒入其中,慢慢搅拌,在拌入磨成粉末的乳白色曲拉、白糖、煮熟的厥麻等,随后压模成型,待其冷却凝结成块而食,色泽艳丽、香甜可口。

多年来,为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玛曲县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积极保护和挖掘非遗工作,鼓励藏族民歌创作发展,培养民间弹唱艺术家,创编了以“格萨尔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文艺作品,全面摸排县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等,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深入调查。

据统计,目前,玛曲县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类43项,列入保护项目省级5项、州级38项。有1名国家级传承人、5名省级传承人、68名州级传承人、123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