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上的女性服饰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李世刚 时间/2019-08-29 13:43:48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魏晋时期,宽衫大袖、褒衣博带成为汉民族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女性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嘉峪关地区因其地域气候不同、多民族聚集及传统和习俗的影响,服饰呈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

魏晋时期,宽衫大袖、褒衣博带成为汉民族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女性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嘉峪关地区因其地域气候不同、多民族聚集及传统和习俗的影响,服饰呈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尤其民族间的相互交往使各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服饰出现融合的迹象。

发式

魏晋时,女子为使自己更加美丽,将发髻结成不同的发式。曹魏有灵蛇髻、反绾髻、百花髻、芙蓉归云髻、涵烟髻;西晋有缬子髻、坠马髻、流苏髻、峨眉惊鹄髻、芙蓉髻等。从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砖画中可见许多妇女梳高髻,最流行的发式是反绾髻。这种发式的梳理法是将头发向后聚拢,并用丝带结扎,再分成若干股不等份,然后再翻绾成各种式样不同的反绾髻。如编梳成惊鸟展翅欲飞的“敬鹄髻”,编梳成单刀式及双刀式的“翻刀髻”,将多股头发翻绾而成的“百花髻”等,其样式之多,全凭各种编梳,反绾的手法不同则样式各异,手法百变则样式万千。另在反馆的髻下留一条发尾,使其垂于背后,一称“燕尾”亦称“分 ?髻”,与汉代所流行的相似。新城四号墓前室西壁进食图中的侍女、新城五号墓前室西壁进食图中三侍女、新城六号墓中室东壁进食图中女主人和侍女的发式皆为反绾髻。

服装形式与穿着方法

从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砖画中,我们发现两种服装,一种为一号墓前室东壁“各内”左门扉上抱婴侍女与主妇及六号墓中室东壁宴饮图中手持团扇侍女的服装,上衣宽大,裙长曳地,俊俏潇洒,看似奢华富丽,应是官员或庄园主夫人及贴身侍女才有资格穿的服装;另一种是砖画中比较常见的服装,无论是一号墓前室西壁耕插图中播种的农妇、三号墓前室东壁扬场图中抱麦捆的农妇,还是五号墓前室东壁和前室北壁东侧采桑图中的采桑女、新城四号墓前室西壁进食图中的侍女皆穿着。这种服装上衣合身、衣袖相对较小,裙子较短,下摆宽松,露出裤子,裤筒肥大,裤腿下扎口。这种装束适合劳作,是劳动者常穿的服装。

衣的质料有绢、缣、素、纨、纱、绡、绸、罗、麻、毛等,富贵者和百姓的衣料差别很大。富贵者穿丝织品,常用的有绢、纱、绮等,衣料不但精美,而且还要织绣文采,显示穿着者的地位和富有。衣服上的图案有山云动物纹,圆形、方格、菱形及对称的波状线等几何纹,花叶纹,忍冬纹,小朵花纹等。嘉峪关新城魏晋墓二号墓出土若干随葬丝织品,可能是墓主人的衣冠残片,主要有斜纹漆黑纱、织有菱形和人字形警戒线纹的大红色绮和浅灰色绮、黄黑丝线绣成草图案的平纹红色绢、绘有白色卷草图案的平纹浅红绢和大红绢、平纹淡黄色素娟等,从中可以看出流行的纹饰图案。而且,由于织好后绘绣图案的绢和直接织出花纹图案的绮都是丝织品中的上品,可以推断墓主人生前非常富有。女子鞋袜的种类和质地与男子相差无几,如履的种类有风头履、聚云履、五朵履,质地有皮履、丝履、麻履、锦履等,只是款式稍有差异,图案和花样更多。

头饰、佩饰与化妆

魏晋女子以高髻为美,为使自己更加风姿,还用大量的头饰来装饰自己。常见的头饰有:簪、钗、步摇、花钿、?等。嘉峪关新城魏晋墓五与墓出土竹簪二件,已残。六号墓出土铜簪一件,银簪一件。簪,既笄,是男女通用的头饰,在当时使用最为普遍,起固定头发和美化的作用。一头粗钝,一头细尖,圆形。富贵者使用的簪多以金、玉、银等制作,贫寒者使用的簪多以铜、竹、骨等制作。

新城五号墓出土银钗一件,每股长11.4厘米,尾部较尖,首部较粗,约0.2厘米。一至八号墓共出土铜钗十四件,多已断成数截,较完整者五件,形如银钗,两端较圆润,长13厘米。钗,是女子常用头饰,用以固定发式,由笄、簪演变而来,形似叉,有两个细尖,用金、玉、银、铜等制作。

女子的佩饰主要有跳脱、指环、珠饰等饰物。指环,即戒指,是女子常用的饰物。嘉峪关新城魏晋墓七号墓出土银戒指一件,环状,无纹饰。跳脱,是女子手臂上的饰物,像现在的手镯,为金、银、铜等制作。珠饰,多为串珠,把玉、翡翠、玳瑁、琥珀、宝石等串起来做成。新城二号墓出土单珠一串,二十粒,圆形,中央有孔,大小不一,直径0.4厘米至1厘米。十粒为绿松石,十粒为琥珀质地。

当时女子注重化妆,其化妆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梳高髻,而且突出面部妆粉。面部敷脂粉是最基本的化妆。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以米粒研碎后加入香料而成;另一种是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是化铅而成,也称“铅粉”。由于铅粉质地细腻,色泽洁白,且易于久藏,故深受女子喜爱。和妆粉配套的化妆品是胭脂。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因西汉时甘肃山丹有焉支山,盛产可作胭脂原料的草本植物“红蓝”,故胭脂亦叫做“焉支”“燕支”。

化妆常用的器具有梳子、镜子、奁盒等。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四号墓出土木梳一件,已残;出土铜镜一件,直径6.3厘米,小而薄,圆形纽。边缘饰齿纹和哜齿纹各一周,中心图案已剥蚀不清。八号墓出土镜一件,直径8.6厘米,是铭文直行的“位至三公”双兽式镜。一号墓出土铁镜二件,径宽16.5厘米,纽径5厘米,圆形纽。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