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敦煌市文化旅游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接待观光成长为首位产业,并确立了在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飞速发展的文化旅游业引领敦煌市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也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
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8月31日,为期一个月的“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九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在敦煌市盛大闭幕。“文博会”和“旅游节”相互烘托借势,持续扩大了节会品牌效应,有效带动了敦煌市及全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积极推动了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而自2016年以来,连续四届敦煌文博会圆满、成功、精彩举办,敦煌作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平台的地位牢牢确立。
“一会一节”的热度还未散去,又一个好消息传来。9月4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公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公告,确定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共71家,敦煌市名列其中,也成为我省仅有的入选城市。
从确定为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以来,敦煌市把文化旅游业作为首位产业来抓的主导思想始终没有改变,经过四十年的努力,全市上下形成了“大抓旅游,抓大旅游,责任共担,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首位产业得以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敦煌市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以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目标,以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为动力,以全域旅游发展为重点,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全面推进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
在景区景点提档升级方面,建成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实施了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和雅丹、玉门关等西线景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晋升为5A级旅游景区。新建了敦煌旅游集散中心及玉门关、雅丹景区旅游服务中心,升级改造了城市旅游厕所和景区卫生间,建成华夏、万盛、富丽华等一批国际酒店,构建了一主多辅的多级游客集散服务体系。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敦煌地质公园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名录,成为全省首家世界地质公园。在产业发展方面,敦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获批命名,平台效应持续释放。
敦煌市文旅局副局长贺雁鸿说:“近年来,我们实施的是‘文化旅游+’战略。首先,我们是‘文化旅游+会展’,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世界展示了敦煌的形象。其次是敦煌‘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我们百余家的乡村特色农家客栈、千亩杏花林,还有我们千亩的葡萄长廊,都成为游客乡村旅游比较青睐的地方,给游客别样的旅游体验。还有我们的‘文化旅游+体育’,近年来,举办的双遗马拉松、千人徒步节等等,让游客感受到了大美敦煌的魅力。”
在构建“快旅慢游”交通网络上,敦煌国际航空口岸全面开放,成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后全省第二个国际航空口岸。敦煌机场航线达17条,通航城市18个,敦煌高铁今年7月中旬实现常态化运行,交通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全面加快了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敦煌市文旅局副局长贺雁鸿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敦煌的文化旅游产业可以说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目前以文化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已占到国民经济的60%以上。”
据资料记载,敦煌市1979年游客仅为2000人次,到2018年游客接待量已达1077万人次,40年增长了5300倍。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游客接待量以每年百万人次的规模跃升,旅游总收入也以每年10亿多元的数目增长,到2018年旅游综合收入已达115亿元。与游客接待量同步增长的是敦煌市旅游服务能力。1979年,敦煌市只有两家接待单位,200多张床位,到目前已有宾馆、农家客栈等旅游住宿单位792家,总床位4.93万张,旅行社162家,旅游汽车公司11家。直接文化旅游从业人数3.8万人,占城市人口的48%,以文化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超过60%,文化旅游已成为带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首位产业。敦煌市先后成功创建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全国敦煌文化旅游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获得“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荣誉称号,成功入选“中国特色旅游目的地”,入围“国家人文旅游示范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