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临夏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9-10-08 17:01:0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就是“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这是1876年,清朝重臣左宗棠写给光绪皇帝奏章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广为流传、引用至今,已成为包括临夏在内的陇中这一带贫穷落后、瘠薄困难的代名词。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庆的前夕,记者一行来到甘肃临夏市采访,大家切身的感受到了一个不同的临夏、一个崭新的临夏,一个更美丽、富足、幸福的新临夏市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甘肃临夏市:环保筑网、脱贫摘帽、建设美丽宜居新临夏

编者按: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就是“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这是1876年,清朝重臣左宗棠写给光绪皇帝奏章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广为流传、引用至今,已成为包括临夏在内的陇中这一带贫穷落后、瘠薄困难的代名词。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庆的前夕,记者一行来到甘肃临夏市采访,大家切身的感受到了一个不同的临夏、一个崭新的临夏,一个更美丽、富足、幸福的新临夏市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四面峰峦锁翠帷,万家花柳又春栽。

缆横河岸浮为渡,磨引溪流水自推。

汉将屯田闲虎帐,羌儿交市献龙谋。

这首《过河州》诗,是明·杨一清任甘肃总兵经过河州时所作,诗中描写了河州诸多景物,寥寥数句,勾勒出了壮丽秀美的临夏城廓。事实上,早在唐蕃时期,河州是古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码头。时任总兵的杨一清看到河州风光秀丽,唐蕃古道茶马互市的繁荣,而在军事上,河州地理位置也如此重要,于是心中感慨,写下了这首名作,足见古代的河州是多么盛世。

古河州即临夏市,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必经处,著名的茶马互市之地,素有西北旱码头之称。市境南北山对峙,大夏河贯穿全境;历史悠久,名扬陇上。

临夏市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和商旅中心,距省会兰州117公里,属兰州一小时经济圈范畴,四面环山,平均海拔1917米,区域总面积8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4平方公里。现辖4个镇、7个街道、35个行政村、37个社区,总人口41万人,境内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2.9%。

山水临夏好风光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面对“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的形势要求,临夏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甘肃时提出的“八个着力”要求,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和中办国办《关于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督查处理情况及其教训的通报》作为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机遇和有力抓手,全面落实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大力实施生态工程和植树造林,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牢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切实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省、州关于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临夏。

青山城外立,碧水绕玉带。亭阁映水中,美景入画来

临夏市境内有红水河、大夏河、牛津河三大河流,其中红水河、大夏河穿城而过,红水河这条贯穿主城区的河流,最早形成于元明时期的护城河,它见证了临夏几百年的沧桑变迁。红水河畔一位耄耋老人对记者说:“我的老家在华寺街花园阁社区,红水河留在我童年记忆中的印象是‘小桥流水人家,满目花红柳绿’,穿墙而过的潺潺河水清澈,可以洗菜。但到后来,由于城市的变迁红水河逐渐断流、枯竭,变成了一条臭水沟。”变成臭水沟的红水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同时也制约了临夏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红水河畔风景如画

为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临夏市按照休闲、宜居、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自2013年开始到2017年对红水河流域实施了多年的红水河综合治理改造。全长13.4公里的红水河流域治理工程包括河道治理、河道衬砌、截弯取直设置箱涵、雨水管埋设、灌溉渠改造、景观工程及步行道建设等内容。

红水河畔灯光璀璨

大夏河作为黄河上游的一级支流,是临夏市的母亲河。据介绍,近年来,临夏市投资1.8亿元实施了大夏河防洪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还完成了沿大夏河六十里文化牡丹长廊建设工作,种植临夏紫斑牡丹200余种。综合治理后的大夏河水生态环境改善,河畔成为市民游客休闲的好去处,在每年五月牡丹花季更吸引大量游人前往游赏。

大夏河--临夏市的母亲河

通过以上综合改造项目,已从根本上解决了河道脏乱臭的症结,随着美化、亮化、绿化生态工程的实施,已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民生工程,在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丰富了群众生活,勾勒了一幅幅水光相映、美景相依的美好画卷。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2014年11月投放运行的全国空气质量监测仪显示,当年临夏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在全国367个监测城市的末位。面对被动的环境保护工作局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思想认识、工作标准、工作作风、工作措施等方面,深入查找差距,坚定铁腕治污的信心和决心,在州委州政府和州生态环境局的帮助指导下,针对临夏市区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同时受制于两山夹一谷的地形,空气不易流动等实际,市委、市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的要求,积极更新发展理念,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观念,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先后邀请省州专家对全市环境问题把脉会诊,科学分析,精准施策,研究制定了近期、中期、长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在全市迅速打响了一场生态环境保护的攻坚战、整体战……。

临夏市委何存鹏副书记向考察组介绍3号热源厂煤烟治理改造项目

近5年来临夏市委、市政府加大治理资金的投入力度,先后投入资金5.3亿元,建成大型热源厂3个,淘汰燃煤锅炉488台。转产拆除砖瓦窑厂67家。取缔关闭砂石料厂15家。新建优质煤炭集中交易市场4个,取缔了全市所有零散煤炭销售摊点。淘汰黄标车2600多辆。全市1246家餐饮单位全部改用清洁能源、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全市所有建筑工地全部落实“六个百分之百”防尘抑尘措施(现场围挡、物料堆放覆盖、工地路面硬化、工程车辆冲洗、拆迁湿法作业、渣土车限高密闭)。在2018年完成8334座土炕清洁能源改造的基础上,2019年完成了1.25万个土炕改造工作,目前二期项目正在进行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烟花爆竹禁售禁放、秸秆垃圾禁烧工作。对露天烧烤一律使用清洁能源,并实施集中统一管理。

临夏州生态环境局临夏市分局马福平局长向考察组介绍无人机空中监测情况

为了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水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保网格化队伍建设,在全市形成了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机制,将全市划分为390个网格单元,聘请了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员,由市委各常委、各副市长分别联系各镇、街道,按照“镇街道管理、村社区负责,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网格管理模式,强化煤质、扬尘污染、爆竹燃放、餐饮油烟、垃圾秸秆焚烧的动态巡查力度,对各类污染源进行全天候、全方位、不间断巡查管控。

临夏州生态环境局临夏市分局智慧环保监测大厅

2018年投资636.5万元,在全省率先实施智慧环保网格化监管项目,在全市范围设置固定监测点位40个,安装高清瞭望视频探头12个,配备走航立体监测车1辆、无人机1架,构建了空地立体的监测监控体系,全市全域实现了视频监控全覆盖,做到了污染问题快速取证、快速响应、快速查处,有效提高了污染问题的发现率、处置率,实现污染防治从人防到技防的跨越式转变。

针对全市环境执法监察力量薄弱的现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人员、经费、装备等方面对环境监察队伍进行了加强,并率先在全省县级市成立了环保公安侦查大队,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近五年来,查处环境违法行为300余起,依法关闭、取缔“散乱污”企业14家,处罚金额160万元,公安训诫谈话9人,行政拘留5人。全市环境违法行为总量逐年下降,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质的飞跃,实现了新的跨越!

产业扶贫、拓展增收新渠道、建设美丽新乡村

在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声中,临夏市戮力同心、砥砺前行,谱写临夏市脱贫摘帽全面振兴乡村、建设美丽新乡村的壮丽篇章。

临夏市委何存鹏副书记陪同考察组在南龙镇妥家村考察

临夏市委、市政府实施的以德扶贫新理念,通过打开一道心结,建立一种责任,树立一种信心,指出一条门路的“四个一”为载体的以德扶贫模式,达到了立志立德的目的,不仅为临夏市脱贫攻坚趟出了新路,更为全州乃至全省创出了脱贫攻坚的经验。

近年来,临夏市着眼推动乡村振兴,结合脱贫攻坚和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发掘资源,持续深入探索,积极大胆创新,通过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富民工程,以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为主线,实现了乡村旅游大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

美丽乡村--临夏市南龙镇妥家村干净整洁的街道

临夏市共辖4镇,都围绕在市区四周,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如何依托城市发展,培育产业,让全市农民增收,让所有贫困群众脱贫,成了扶贫工作的着力点。临夏市组织人员对4镇35个村特色产业作了深入调研,对存在的制约短板作了深入的分析,统筹谋划扶贫途径,通过扶贫项目资金予以帮助支持,鼓励引导镇村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

以专项扶贫项目资金的有力支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合作社,入社贫困户每年分红1万元以上,在基地务工年增加收入1.5万元左右,形成以折桥千亩城市农业基地为代表的“合作社建基地、聚资金、育市场,推动贫困户共同发展”的推动式精准扶贫模式,全市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166个,加入合作社农户达3311户,带动建档立卡户入社934户,极大地调动了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增收的积极性。

临夏市王坪村紫斑牡丹园(上)、牡丹专业合作社社员在扦插牡丹枝条(下)

这一系列创新帮扶模式,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进程,打牢脱贫不返贫基础,为临夏市脱贫摘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全面建立帮扶工作责任体系的基础上,作为扶贫职能部门,临夏市紧盯“将主要精力、财力、人力向扶贫攻坚主战场倾斜”的工作要求,为全面落实各级领导和干部职工帮扶责任,促进各项措施落地生效,健全完善了“市、镇、村、户”四级网格化帮扶管理体系。

临夏市南龙镇金色草滩

临夏市还制定了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政协主席分别包4个镇,市委各常委、人大常委会各副主任、市政府各副市长和市政协各副主席、法检两长等县级领导干部包村,各镇科级干部包村,全市4000余名干部职工全覆盖包户,层层落实帮扶政策和措施。同时15个市直涉农部门共抽调60名业务骨干分别包镇,具体负责各自政策解读、业务指导、措施落实等工作,助推了贫困户脱贫增收,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认可。

临夏市八坊牧业肉牛饲养大棚(上)青储饲料加工(下)

五年来,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市通村、村社道路硬化完好率达到100%,渠道衬砌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农村居民安全住房、农村教育、卫生、文体事业全面发展,技能培训对有需求符合条件的农户实现全覆盖;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成效进一步凸显,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稳固提升。在这场关乎千家万户的脱贫攻坚行动中,全市帮扶单位的干部职工为了无数贫困家庭的幸福,舍小家、顾大家,牢记使命,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初心。

临夏市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很快、也很有特色。临夏四季分明,景色宜人,大夏河三十里牡丹风情线,东公馆、大夏河畔的“三馆一中心”、八坊十三巷、茶马古市、马家庄马术游乐场等景点都极大地提升了临夏的对外形象和美誉度,是回藏风情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中国西部重要的旅游胜地。

临夏市八坊十三巷旅游景区

在建设美丽宜居城市行动中,临夏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时刻聚焦脱贫,同时紧随新时代步伐,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的位置,注重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加大乡村振兴力度,打造美丽乡村,加快速度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这座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城市,整装待发,在为临夏人民建设一个更美丽、富足、幸福的新临夏市!

吕炳臣2019年9月于甘肃临夏市摄影并撰稿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