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举国上下隆重庆祝新中国70周年华诞的喜悦气氛中,我们迎来了甘肃省档案馆建馆60周年。回首往昔,不胜感慨。甘肃省档案馆1956年筹建,1959年10月22日正式成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档案局的精心指导下,一代又一代档案人牢记“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神圣职责,潜心档案事业,不图名利,恪守清贫,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在服务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服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档案馆自身建设也获得了阶梯式发展。今天的甘肃省档案馆已发展成为集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五位一体”功能的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
事业初创,开启档案馆工作新篇章
60年来,省档案馆始终与伟大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省档案馆成立初期,既没有固定的馆舍,也没有自己的办公用房,曾几易办公地点,馆库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初期,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甘肃同全国一样,各项事业都急需资金支持,省财政根本无力承担百万建馆经费。在此情况下,中共甘肃省委毅然作出决定,拿出历年来积攒下来的全省党费作为建馆资金。省政府也想尽一切办法,从十分拮据的省级财政筹措到40万元经费支持建馆。1964年,位于兰州市区皋兰山南麓牟家庄13号院内的甘肃省档案馆馆库大楼破土动工。1966年7月,一座庄重典雅、质朴大气的档案馆库大楼在皋兰山下幽静的档案馆大院落成。这是甘肃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档案馆,其办公区高3层,库区高4层,总建筑面积75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仿中央档案馆,功能设计在当时属全国一流。同时,在榆中县40号工地建成档案馆后库一座。彩虹总在风雨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甘肃省档案馆“归宿”初定,真正有了自己的“家”,这是省档案馆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固本强基,铸就档案安全保管基地
经过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健康、稳定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甘肃省档案馆已发展成为馆藏249个全宗、20余万卷纸质档案、2万多册资料的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90年代中后期,经过几年的苦干加实干,省档案馆基础业务工作全面夯实,终以优异的业绩,于1997年12 月通过国家档案局目标管理考评,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2007年荣获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先进单位。这对省档案馆乃至全省档案工作无疑是一件值得铭记和自豪的事情,在甘肃档案事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档案业务的不断扩展和档案资源的不断丰富,20世纪90年代,原有档案库房、设施条件已不能满足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易地搬迁、建设新馆势在必行。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易地建馆提上议事日程。经过近十年的努力,2004年年底新馆正式建成投入使用。新馆总建筑面积15669.92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4365平方米,对外服务用房面积2894.58平方米,展厅面积2154.9平方米,设有中心控制室、接收整理用房、编目著录用房、档案修复用房、翻拍洗印用房、缩微复制用房、信息化建设用房等7种技术用房。至此,省档案馆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面貌日新月异,开启了省档案馆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传承文明,大力推进档案资源建设
档案接收和征集是档案资源建设的前提和保障。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省档案馆高度重视档案接收征集工作,档案资源不断丰富,馆藏结构不断优化,从最初接收的47卷档案到现有308个全宗共 839595万卷(件、册)馆藏,主要包括清代档案、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省级各部门、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形成的档案。此外,还有蜚声海内外的唐代《金刚经》《大宝积经》以及各类实物档案和文献资料。2002年,省档案馆保存的清末《兰州黄河铁桥档案》(45卷571件)入选第一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甘肃悠久的历史、厚重多元的文化积淀和奇特绚丽的自然人文景观,为档案资源建设提供了不竭的源泉。近年来,省档案馆加大力度征集散存在社会上的珍贵历史档案和具有甘肃地域特色的档案,先后征集到出土于酒泉、居延、敦煌等地的汉魏晋时期木质简牍、皮质地图等珍贵档案文献216枚(件);征集到远古和政羊化石、汉代青铜器等珍贵实物200余件;征集到20世纪60年代调查红西路军人员的档案材料150多件;征集到明代、清代、民国至解放初期的地契、税收、职员任用书、土地执照、戒烟证明书、账册、串票等历史档案700余件。这些档案资料弥足珍贵,对从事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具有重要价值。2015年,甘肃秦汉简牍名列国家档案局公布的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之首。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甘肃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方案》,加强对新时代中华书法档案的传承保护。2018年12月起,省档案馆以省内外甘肃籍和在甘工作过的书法艺术家为主要征集对象,定向征集优秀书法作品入馆。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和热情参与,截至今年8月,共征集到包括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届、第七届两位副主席,甘肃省书法家协会29位历届主席、副主席,14个市州书法家协会历届主席在内的102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和24位学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书画家、诗人等社会知名人士的书法作品126幅,并编辑出版了《情寄兰台 翰墨溢香——庆祝甘肃省档案馆建馆60周年馆藏百人书法作品专辑》。
开放为民,彰显馆藏档案利用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实施,为档案开放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为社会开启了档案开放利用的大门。1992年8月10日,省档案局制定《甘肃省档案馆开放档案实施细则》。同年9月5日,省档案馆首次宣布向社会开放馆藏1949年以前的历史档案10个全宗7214卷。1993年8月10日,省档案馆再次向社会开放1949年至1962年15个单位的9609卷档案。至1995年底,省档案馆已累计向社会开放四批85个全宗75936卷档案。1996年12月30日,又在原基础上开放了第五批116个全宗112365卷档案。至此,省档案馆保存期满30年的1965年以前形成的应开放档案全部向社会开放。2008年12月,省档案馆向社会开放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和部分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等73个单位的42659卷档案,将馆藏新中国档案的开放年份延伸至1978年,同时开放的还有2000年以来形成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行政策性文件2万余份。2009年2月20日,省档案局制定《甘肃省档案馆开放档案实施办法》,规定省档案馆“每三至五年至少向社会公布一次开放档案目录,并为档案的利用创造条件”。从此,定期向社会公布开放档案目录已成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档案馆认真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满足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目标和归宿,进一步加大档案开放力度,优质高效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档案查阅利用服务。
为更好地提供档案查阅利用服务,省档案馆从2004年搬入新馆开始,就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开展馆藏纸质档案的数字化转换和著录,编制档案信息机读目录。截至目前,已完成案卷级机读目录29.1万条,著录文件级目录420万条,全文扫描挂接293.2万件文书档案,开放档案文件目录156万条,开放案卷级目录4.3万卷,实现了档案信息计算机检索、数字化利用,切实方便了群众的查阅利用。2013年至今,接待档案查阅利用超过38万余人。时至今日,省档案馆已成为党政机关、社会各界和普通百姓利用档案查考工作、编史修志、开展学术研究、维护合法权益、解决历史疑难问题等必不可少的原始资料来源地,档案资源的价值愈发得到彰显,档案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社会所公认。
围绕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如何开发、利用现有档案资源,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举办各种主题鲜明、形式活泼的档案展览,开展专题档案资料汇编,主动为大局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是省档案馆历届领导班子的一个重要思路。省档案馆精心谋划,组织馆内外专家学者充分论证,制订方案,撰写文稿,遴选和征集有关档案史料,迄今已举办“岁月留痕、历史见证——发展中的甘肃”“记忆·拾珍·回味——甘肃档案史料特藏展”“敦煌遗书档案展”“回眸·信念·奋斗——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档案展”等十多个专题档案展览;累计编撰出版了《甘肃的由来》《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和西路军西进档案史料汇编》《甘肃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史料目录》《甘肃人口资料汇编》《甘肃省引洮上山水利工程档案史料选编》《中共甘肃工作委员会档案文献选编》《天下黄河第一桥》《兰州解放》《辛亥革命在甘肃》《甘肃档案史话》《甘肃生态环境珍档录》《近代甘肃政要施政文献选编》《甘肃抗战实录》等数十种专题档案编研资料,主动向社会提供档案服务。
开发利用档案中蕴含的红色文化进行爱党爱国教育是近年来档案馆工作的一大特色。近年来,甘肃省档案馆采取举办展览、出版公布档案史料、开办档案网站等多种形式,展示档案文化,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开展爱党爱国教育。
2013年,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举办了“红星照耀中国展——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巡回展。展览以丰富的档案史料生动地再现了在灾难深重、内忧外患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人怀抱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在艰苦凶险的环境中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历程,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全省4万多党员干部群众通过参观学习,重温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
2015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抗战研究的重要指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策划编纂了《甘肃抗战实录》一书,用现存的大量原始档案文献展示了全省各界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万众一心,与日寇空袭展开殊死搏斗、保卫西北国际援华通道、捐款捐物、支援前线的史实,展示了甘肃人民在全国抗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作出的巨大贡献。此书出版后,成为抗战研究界高度重视、利用频率很高的一部史料集。
2017年10月,围绕省委省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部署,在第二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举办了《中国档案珍品展》。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文化部部长雒树刚,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省政协主席冯健身等领导和中外嘉宾8000余人观看了展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加强了文化交流,增进了民心相通。
2019年8月,省档案馆贯彻落实《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规划》精神,在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举办了《锦瑟万里 虹贯东西——16世纪至20世纪初中外“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展览真实反映了16世纪至20世纪初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变迁、政治沿革和风俗特产等情况,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交流合作搭建了友谊桥梁。甘肃省副省长何伟和柬埔寨文化艺术大臣彭萨格拉、尼泊尔第五省工业旅游森林和环境部部长蔡拉·吉里、罗马尼亚阿尔巴县议长伊恩·杜米特尔等中外嘉宾先后参观展览。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守初心、担使命,省档案馆举办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档案文献展”,为全省党员干部提供了一个现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平台。8月27日,省委书记林铎率领省委常委参观展览,重温党史、新中国史。截至目前,已有300多个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市直单位1万多名党员干部参观了展览,从中汲取奋进力量。
省档案馆历四年完成的《甘肃记忆》《历史将永远铭记》两个大型档案展,也即将展出。这两个展览以丰富的档案描述甘肃两千多年的历史和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甘肃人民艰难奋斗、建设家园的历史,以史料说话、叙事宏大。这两个展览,可以视为档案版的甘肃简史。
甘肃省档案馆建馆60年,时光荏苒,人员更替,但档案人的职责、使命没有变。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甘肃省档案馆全体员工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凝心聚力,锐意创新,继续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多出各种形式的档案文化精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