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敦煌石窟蒙元时期装饰图案中的文化交融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9-10-31 10:47:59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敦煌石窟可谓是一座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精美而华丽的艺术博物馆。敦煌石窟中的装饰图案丰富多彩,在经历了长达一千多年的十余个朝代变迁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各个时代不同的审美趣味和装饰特点。

敦煌石窟可谓是一座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精美而华丽的艺术博物馆。敦煌石窟中的装饰图案丰富多彩,在经历了长达一千多年的十余个朝代变迁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各个时代不同的审美趣味和装饰特点。不同时代社会的发展变迁影响着石窟内装饰图案的分布及纹样形态的变化,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早期:北朝(公元421-581年,即北凉、北魏、西魏至北周);中期:隋(公元581-618年)、唐(公元619-907年);晚期:五代至元(公元907-1368年)。

早期佛教东传,装饰图案多受西域外来图案风格影响,加之敦煌本土化多重艺术因素与中原石窟艺术相互融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北朝纹样。其简洁概括的几何线条、优美单纯的组合造型、简明热烈淳厚的色调是早期的装饰图案中的一大特点,为敦煌图案装饰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是整个敦煌图案装饰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图案纹样的造型华丽多变,形式灵活丰富,主题多以自由旋转的卷草藤蔓、花朵枝叶等植物为主要形象,代替了早期以几何图案和动物形象为主的内容。整体纹样构成繁杂,色彩鲜艳,节奏韵律充满了一种自由流畅的动感。似波浪起伏的藤蔓配以不同姿态的莲花、葡萄、石榴等果实,枝叶生长的动势、含苞待放的花蕾以及娇艳盛开的花朵气势行云流水,体现着奔腾不息的生命力,也似乎象征着当时社会的繁荣昌盛。华丽色彩、丰盈的立体感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将这一时期的装饰艺术推向高峰。

晚期五代、宋在延续了隋唐纹样的基础上,进行翻新创造,出现了较多如意头组成的莲花团花以及团龙、凤鸟为主的纹样装饰。西夏、蒙元时期,图案纹饰受到中原宋王朝、北方的辽和藏传佛教艺术的影响,以缠枝牡丹纹、花草神兽纹、回形纹和卷涡纹为特征,体现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

敦煌蒙元时期石窟装饰图案分布

公元1227年,蒙古大军歼灭西夏,占领敦煌,直至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 。在这长达一百四十五年的蒙古、元朝统治中,新建和重修了大小十余座洞窟,又因蒙元政权崇奉藏传佛教,当时藏传密宗在全国流行对石窟建造风格影响很大。

敦煌石窟晚期的洞窟窟内空间更为阔大,四壁的面积也相应增加,出现了很多大型的经变画、山水和亭台楼阁,气势雄伟,规模宏大,继而图案的装饰也占有较大的比重。中期华丽复杂的团花、卷草等图案纹样造型已经被简化变得简洁、明快。在蒙元时期还出现了三种新的洞窟造型:方形斗顶窟、长方形前后室窟和方形前后室圆坛窟。这种圆坛窟的形制正是敦煌藏密典型的形式,坛上放有塑像,四壁全为藏密图像。

以具有浓郁藏密风格的敦煌莫高窟第465窟为例。它是建于蒙元时期的敦煌藏式洞窟,是代表藏传佛教密宗艺术的经典案例。此窟由前室、中室、后室三部分组成,前室已经严重损毁现已不复存在,仅留下中室和后室两部分。主室的整体布局为:窟顶藻井图案是以藏密图像为中心内容,覆斗形方井向上凸起,内部画有大日如来一铺,四坡绘有东南西北四方佛,与中心的大日如来并称五佛。方井四周均绘有四重边饰,四壁绘说法图,主尊佛像多为密宗里的双身金刚像,各铺佛像边框和连接线之间都有图案边饰装饰间隔。藻井边饰多以卷云形回纹、牡丹花卉纹、宝珠卷涡纹装饰,甬道顶部画有云气,里侧的南北壁上装饰有牡丹花的图案。

主要装饰图案的分类及造型特征

1 .牡丹花卉纹

牡丹花卉的边饰纹样盛行于宋元时期,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出现的缠枝牡丹纹(如图1),从其风格看并不具有中原风格,而是受藏传密宗风格的影响,带有一些藏地艺术的风韵,可推断它应该是由当时的藏地画工亲手绘制上去的。两者相比较,前者(如图2)注重勾线,还能寻找到隋唐时期的余韵;后者注重上色,倾向写生,是用一种勾填法,先勾线,填上颜色后不再加勾墨线,使线条若隐若现。花瓣颜色从外向内由深渐变到淡,两色交晕营造花瓣的层次感。叶子用深色墨线勾勒出叶脉,枝杆随意穿插。整体花形饱满丰富,自然生动,这种写生型牡丹纹技法常见于丝织印染织物中,是一种较新的绘制方法。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绘制的缠枝牡丹贴绫织物上的牡丹纹样正是运用此种技法。

图1 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元代缠枝牡丹纹边饰

图2 榆林窟第3窟西夏缠枝牡丹纹

2 .卷涡纹

作为藏密佛教装饰中重要的边饰纹样,在洞窟465窟中有三种表现形式,即宝珠卷涡纹、流水卷涡纹、简笔云气卷涡纹。

宝珠卷涡纹特点是外形似藤蔓植物,常以黑色打底,金黄色饰纹,卷涡中分别填有红、绿、蓝色,模仿黄金纹饰镶嵌的宝珠。作为在藻井的方井四周与窟顶四坡周围的主要装饰图案,起到联结窟顶装饰的纽带和支架,让整个窟顶显得完整统一。

流水卷涡纹,形如其名,纹样动势形似水流的漩涡,用绿色绘纹,黑线勾勒,白色打底,常常出现在佛像的背光和窟门边框中作装饰,精致美观。 (如图3 )

图3 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元代流水卷涡纹

简笔云气卷涡纹,也绘制在窟门周边作装饰图案,形质简洁,以一条粗壮斜向缠绕的枝条为主枝,一端形成卷涡形,在其弯曲的勾线这一侧绘有齿状圆点做点缀。两端卷涡相连接的分叉处,用简笔自由勾画小点示意为花蕾。这样将纹样连续排列起来,形成繁而不乱、形式连贯流畅、气势磅礴的图案规模。(如图4)

图4 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元代简笔云气卷涡纹

元代石窟图案对藏传佛教寺院装饰的模仿是显而易见的,如西藏古格佛寺遗址中的天花装饰,八叶莲花九佛、九叶莲花十佛、梵文六字真言以及各种几何纹、卷涡纹、花卉纹、禽兽纹等都出现在蒙元时期的石窟装饰图案纹样中,形质大同小异。这些佛寺纹样随着藏传佛教图像一起传入中原,进入敦煌的蒙元时期石窟,与汉地建筑纹样交汇,碰撞、重组形成了那个时期特有的汉藏一体的新图案纹饰。

蒙元时期装饰图案的色彩表现

敦煌石窟在绘画色彩方面的表现是随着历代开窟造像的起伏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从早期北魏、西魏到隋、唐、五代、宋、元也经历了探索萌芽、发展、鼎盛到衰落的过程。敦煌石窟晚期的色彩表达已经不再绚丽奢华,丰富多彩,五代的轻薄浮华、西夏的“一片石绿” 、宋的淡雅和谐,到元代壁画的色调呈现出两种状态,一种清淡典雅,一种厚重鲜明。后者则是受到藏传密宗风格的影响,形成了藏密的色调特点。第465窟藏密中的诸神造型,面部多绘为绿色或青色,有的还有红绿阴阳面,色彩浓重艳丽,且善于变色、美艳之余颇有阴森恐怖之感,视觉冲击感强烈,为敦煌石窟色彩艺术最后的表现留下了神秘的一笔。

纵观整个敦煌石窟艺术,留给我们的是盛世辉煌、大气磅礴、包罗万象的震撼。她用她独特的语言抒写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真实记录着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虽然蒙元时期装饰艺术的发展已经走到了敦煌石窟艺术的尾声,但她带来的浓郁藏传佛教密宗艺术与本土艺术摩擦碰撞出的火花是敦煌晚期艺术的一个亮点,那些神秘而精美的图案纹样是一个时代的标志,给后人留下无与伦比的珍贵财富,在结尾为敦煌石窟艺术画上圆满的句点。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