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敦煌曾经是国际文化的“大观园”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张九龙 时间/2019-11-05 10:02:45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季羡林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季羡林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从敦煌文物看,这里确实是当时国际文化的“大观园”。敦煌遗书中不仅保存了5万多件4—11世纪的汉文文献,而且还汇聚了大量中国国内少数民族文字以及一批西方国家民族文字的写本,如吐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突厥文、梵文、吐火罗文、希腊文等语言文字的文本。此外,莫高窟北区还发现西夏文、蒙古文、八思巴文、叙利亚文等文书。

360截图20191105100145515

西夏文活字印本《地藏菩萨本愿经》(图自敦煌研究院官网)

人们最熟悉的莫高窟壁画、彩塑,更为今天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古代东西方服饰史料,既有中原传统的汉服,又有我国西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的衣饰,还有来自中亚、西亚、印度等地的衣装,丰姿丰色,美不胜收。这些服饰因不同的国家、民族而各具特色,如实地展现了丝绸路上千余年间各国各民族、各阶层不同身份的僧俗人众的穿戴。

唐代来自西域、中亚的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等,在敦煌风靡一时。这些舞蹈具有浓厚的西域、中亚风情,矫健、明快、活泼、飞旋的舞姿与当时开放、向上的时代精神相吻合。乐舞表演离不开乐器伴奏,于敦煌壁画中可见主要乐器有琵琶、五弦、胡琴等,大多也出自西域。

360截图20191105100154937

莫高窟第220窟《舞乐图》

由于敦煌文化的多元性,这片神秘的土地很早就吸引了外国人的关注。19世纪中后期,一些外国探险家和考古学家,如匈牙利洛克齐、俄国尼古拉·普热瓦尔斯基、英国鲍尔等人先后到过敦煌,参观莫高窟。洛克齐还在欧洲召开的东方学会议上发表演讲,介绍莫高窟的艺术。不过,这些还谈不上是敦煌学。

藏经洞发现后的十多年里,英、法、俄、日、德、美的一些汉藏学家掠夺了一大批文献、文物和在洞窟内、外的大量照片,使国外敦煌学具备了资料基础,至此敦煌学成了一门真正的学问,并走向了国际。在很长一段时间,法国和日本处于敦煌学的领先地位。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