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等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一般的剪纸内容都是中国传统元素,那大家见过既有汉族剪纸的印迹、又有藏民族风格和宗教风格的剪纸吗?今天我们就走进不一样的剪纸艺术——藏族剪纸。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夏河县、卓尼县、临潭县等,在春节期间也有贴窗花的习俗。《舟曲县志》中记载,其可考历史距今600多年。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明将沐英率军西征平叛,同时随军迁徙的主要有江苏、安徽等地的人,他们最终移民于甘南一带,带来了江淮的灿烂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也给舟曲、临潭等地的文化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江淮文化和古甘南文化的结合,孕育出了当地的“剪纸(窗花)” 艺术。
剪纸艺术是甘南地区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也是甘南藏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精美图案,不仅在剪纸艺术中独具表现,而且在整个藏族建筑、雕塑、绘画和民族工艺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独有的艺术风格和较高的美学价值。甘南民间剪纸,多属于藏族剪纸纹样,这和藏族生活习俗与藏民族信仰有关。而在甘南的拉卜楞地区,剪纸图案则与宗教联系密切。
甘南剪纸与甘肃其他地区的剪纸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点。尤其在拉卜楞地区的剪纸,其宗教色彩浓厚。长期以来,佛教深入藏民族的生活,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整个藏族的文化艺术,这种重大影响在剪纸造型艺术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拉卜楞剪纸艺术的表现,不是宗教艺术、佛教思想原型的照搬,而是藏族人民美好感情和理想的寄托。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藏族人民在环境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寄于时间和空间以美好的愿望,以求家家平安、吉祥如意,而剪纸艺术也正是以这种寄托美好愿望的表现形式将宗教信仰与世俗信仰完美结合。
一般甘南剪纸绝大多数的题材、构思都源于宗教典故,表现手法上也富有浓重的宗教信仰色彩,但现在的一些作品经过艺人们的加工处理和艺术手法的变换突破了佛教的主题,脱俗于宗教而注入了世俗的内容,将剪纸造型艺术变成了纯装饰性的艺术工艺品。
甘南剪纸有别于汉族的普通剪纸,甘南藏族剪纸结合了民族风格和宗教风格,集中体现出独具匠心之风韵。甘南剪纸造型主要有八吉祥相,即金轮、宝伞、胜幢、吉祥结、右旋海螺、宝瓶、妙莲、金鱼、(轮、海螺、鱼)三联等藏族常见的造型图案。这些图案都深藏寓意。
其中,莲花剪纸纹样,在藏语中称“白玛”。藏传佛教中认为莲花象征着最终目标,即修成正果。金轮剪纸纹样,藏语中称“阔罗”又称法轮。古印度时,轮是一种杀伤力强大的武器。法轮也意味着佛法永不滞于一人一物,而是四处传播。
宝瓶剪纸纹样,宝瓶藏语中称“翁巴”又叫不朽花瓶。藏传佛教寺院中的瓶内装净水(甘露)和宝石,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树,象征着吉祥,清净和财运,又象征着聚宝无漏,福智圆满,永生不死。吉祥剪纸纹样,藏语叫“反武”,又称无限之纽,它象征着有能力从生存海洋中打捞起智慧珍珠和觉悟珍宝。其次双鱼、珊瑚、如意、宝珠、方胜、犀角、宝盖、金伞都是吉祥象征之物。
非遗传承人展播
高台民歌之杜发会
杜发会,1952年生,张掖高台县人。擅长地方小曲的传唱,12岁随父学艺,五十多年来,他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地方小曲的传唱,并与乡村的同行们积极进行交流沟通。近几年他每月定期对爱好者进行教授,擅长曲目《小放牛》《绣金匾》等。现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高台民歌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