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中国“陇原文化”研究(2019第1辑)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景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冯颜利,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宝玉,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兰州财经大学原党委书记梁亚民,甘肃省人民政府资深参事、甘肃省财政厅原常务副厅长李堋,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洪清,甘肃陇和春农林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甘肃国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陇原文化”研究主编刘金会,甘肃香巴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经理李武等出席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陇原文化”研究特邀主编胡文臻主持发布会。
探索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胡文臻介绍道,中国“陇原文化”研究2019第一辑发布会以院所地合作共建国家智库平台的方式,传承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建设。在地方政府的指导、合作、支持下,陇原文化产业企业发挥了中小企业优势,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模式。
“本期中国‘陇原文化’研究介绍的每一个县域市区文化及其文化产业转化项目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它不仅探索区域经济的增长模式、为国家提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而且也为地方政府、科研单位、高校以及全国中小企业的实体经济发展探索经验。”胡文臻说。
梁亚民指出,作为院地合作国家智库平台,中国“陇原文化”研究集刊旨在承担全国性研究合作成果和区域文化产业研究成果的推介、展览等,从而进一步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建议与参考。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也是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可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地共建的国家智库平台进行合作,为开拓甘肃“富民兴农”新局面、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更大贡献。集刊宣传介绍陇原区域文化,解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方面的成果转化和数据分析及发展报告。
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陇原文化”研究第一辑序言中写道:“地处陇右的甘肃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区域,是最早接触世界文明的窗口,是古代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交融的中心,是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中吸纳外来文明的蓄水池,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文明的博览园”。
赵剑英表示,甘肃所处的陇右大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甘肃东部与陕西关中地区相邻,自史前时期以来,该地区的文化就通过关中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发生密切联系。丝绸之路的开通给甘肃文化带来了无限活力。甘肃境内,石窟寺遍布丝绸之路沿线,莫高窟、炳灵寺、麦积山等石窟中的雕塑与壁画所蕴含的艺术韵味,是华夏文明艺术精神最集中的体现。
赵剑英认为,文化大省的建设离不开发达文化产业的支持,而目前甘肃的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深入挖掘甘肃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顺应文化传承的规律,从而为当下文化的创新发展服务、推动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既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服务现实的需要。这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地方机构合作、与企业联合开展调研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中国“陇原文化”研究集刊的原因。其关注甘肃陇原文化的产业化问题,是针对这一问题的应用对策性研究集刊,符合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需要。
刘金会认为,企业参与国家智库建设意义重大。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的作用,特别是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提供社会服务及公共外交服务、提供满足生产需要的文化产品、建立法制化的重要平台和监督研究功能,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陇原文化”研究集刊就是政府、企业、科研单位三位一体的合作共赢平台。
杨宝玉从事敦煌学研究已经30多年。她表示,在敦煌石窟和敦煌文书这两大支柱的支撑之下,敦煌学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显学。通过敦煌学研究,人们可以发现甘肃的历史文化非常深厚。因为敦煌是中国西部要地,古时各种交往非常频繁,所以敦煌还有中国历史文化的很多信息。她说,丝绸之路研究还可以有新的学术增长点。
“我在研究的过程当中也经常想,我们做人文研究的学者怎样才能更直接、更好、更具体地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我觉得中国“陇原文化”研究集刊的出版,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张洪清说,甘肃文化资源非常丰厚,但是这些文化资源如何为世人所知并最终转化为文化产业项目,急需一个国家级的平台。“我觉得中国‘陇原文化’研究集刊的出版和发布,必将把丰厚的甘肃文化资源带给世人。所以,作为一个来自于基层党委政府的代表,我非常激动。”
促进成果转化落地
张洪清说,中国“陇原文化”研究集刊不仅仅是理论性、文字性成果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其从一开始就立足于下一步成果的转化,这是最大亮点。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地方党委、政府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加强规划引导,按照2009年国务院印发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地方经济发展转型的支柱产业,做好成果转化落地项目的专项规划来推动其落地开花。二是释放政策红利。宣传文化部门将与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多项优惠政策,从财政、税收、科技、金融、土地、消费引领等方面持续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释放政策红利。三是增强企业活力。文化企业是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政府部门要提高营商便利度来促进成果转化。四是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在融合发展中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促进成果落地。五是将创作、生产优秀的文化产品作为中心环节。坚持内容为王、质量第一,坚守文化理想、发挥工匠精神、倾力打造传世之作,用文化精品赢得受众、市场。
为进一步办好中国“陇原文化”研究集刊,李景源建议:一是要不断深入领会陇原文化研究的意义,随着研究越来越深入,对其意义的挖掘也会更深;二要自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把握历史规律、动力、方向,进而把握思想文化发展的脉搏和逻辑;三要以陇原文化的起源和演化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逐渐形成自己的核心概念和研究范式。
冯颜利建议,深化中国陇原文化研究,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建设需求高涨,各种类型的非遗展馆应运而生,但质量却参差不齐。非遗馆的建设规划、设计思路不同于传统博物馆。如何有效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如何在区域文化产业项目当中体现其精神内涵,如何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何通过精美设计将知识性和娱乐性融合在一起进行展示,这些都需要哲学家、社会科学者、人民群众及政府、科研单位、企业的集体智慧来共同研究、推动非遗工作。
李武具体讲述了甘肃在非遗保护和文博事业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当地企业正在与政府共同建设,在“博物馆+非遗”模式下推进工作。以“乞巧节”民俗文化为龙头,甘肃西和县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将民俗游、特色村镇观光游、农业体验游等旅游体验形式有机融合,结合森林康养产业,形成“有文化、有品位、有情怀”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在政府支持下,甘肃张掖将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与中草药种植资源相结合,将“一带一路”上的中医药文化活动与西部农业文化结合起来。此外,省政府还计划建设陇原文化大学,探索产教联合体,真正做到以产教融合培育实用技能人才,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
发布会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特邀)、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委宣传部、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甘肃香巴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甘肃陇和春农林牧科技有限公司、甘肃国学研究会等单位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