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采取措施助千年北石窟寺抗“衰老”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梁军 时间/2019-11-20 09:50:18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在一尊爬满青苔的石雕造像前,敦煌研究院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定期对岩体表面的含水量、风化程度及地下水位进行监测,为延缓北石窟寺文物的“衰老”提供基础数据。

受风吹雨淋,北石窟寺砂化日益严峻。新华社记者 梁军 摄

在一尊爬满青苔的石雕造像前,敦煌研究院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定期对岩体表面的含水量、风化程度及地下水位进行监测,为延缓北石窟寺文物的“衰老”提供基础数据。

“这座北石窟寺已经1510岁了,正处于加速风化阶段,严重的时候每平方米年落砂量1.5公斤,2016年32窟顶部一次性塌落107公斤落砂。”敦煌研究院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吴正科说,由于许多窟龛暴露在外,加上该区域地下水丰富,年降雨量较大,石窟造像在风吹雨淋下日益衰老。

北石窟寺地处甘肃省庆阳市市区25公里外的黄土高坡上。史料记载,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即公元509年,经历代不断扩建形成一处窟龛密集的石窟群。现存大小窟龛308个,石窟造像2000多身,分布在蒲河两岸的黄砂岩崖面上,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正科说,北石窟区域在秦汉以后发展为丝绸之路在甘肃陇东的一个重要节点,附近有5条古道在这里交错,古道上有长期碾轧形成的车辙印,见证了丝绸之路人文、商贸交流的繁华鼎盛。

银杏树前的北石窟寺

“但是经过风吹日晒及雨淋,一些石像失去了往日容颜,变得模糊不清。”吴正科说,黄砂岩的吸水性强,水分在蒸发过程中挥发可溶物质,导致岩体疏松、风化和脱落。

延缓砂岩石窟“衰老”是一项世界性难题。2017年,为了加强保护,甘肃省将北石窟寺整建制划归敦煌研究院管理。2018年,敦煌研究院开展的《砂岩石窟防风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被列为甘肃省重大专项课题。该课题联合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及西北大学的专家,计划用至少五年时间,在北石窟寺砂岩文物的病害机理研究、风化脱落保护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关专家认为,这不仅会推动北石窟寺的文物保护,还将有利于陇东乃至西北地区砂岩石窟和文物的保护。

北石窟寺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为了减缓各类病害的发育,北石窟寺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对文物赋存环境及窟区变化进行监测,将监测资料提供给敦煌研究院,以制定适合北石窟寺的保护方案,延长文物的“寿命”。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