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敦煌,漫漫黄沙掩不住的明珠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20-02-05 10:11:03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敦煌,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便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夏商周时期,这里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羌戎游牧生活的地方;战国时期,大月氏人逐渐在这里崛起;西汉初年,匈奴人占据了包括敦煌在内的整个河西走廊,威胁着大汉帝国的安危。

敦煌的兴起

360截图20200205100905839

敦煌,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便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夏商周时期,这里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羌戎游牧生活的地方;战国时期,大月氏人逐渐在这里崛起;西汉初年,匈奴人占据了包括敦煌在内的整个河西走廊,威胁着大汉帝国的安危。

“敦煌”这个名词,便在汉武帝时期,正式出现在张骞写给汉武帝的报告里,引起了这位一代雄主的注意。

此时,西汉王朝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已经空前强大起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再也不愿将帝国的和平寄托在女人的胸脯之上,于是,联络西域、夹击匈奴便成了西汉王朝的国策。

公元前121年,西汉军事天才、绝世名将霍去病接连发动两次河西之战,一举击败强大的匈奴,收复了包括敦煌在内的整个河西地区,彻底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随后,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又从令居(今永登)经敦煌直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长城和烽火台,并设立阳关和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

从此之后,丝绸之路便成为东西方往来的交通要道,而敦煌,堪称“咽喉锁钥”,处于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作为中国及西域各国商人、僧侣、使节等来往停留的中转站,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东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由于敦煌位于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因此,比中原更早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敦煌的繁盛魏晋时期,随着中央控制力的减弱,河西地区进入了群雄争霸时期,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等多个割据政权,敦煌,在前凉张骏统治时期,被改名为沙州,在李暠建立西凉后,将其定为国都,敦煌由此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的文化中心。

由于五胡乱华造成的中原大乱,导致大批的中原百姓逃难到相对稳定的河西地区,其中不乏硕学宿儒、能工巧匠,他们给河西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大量人口的聚集,混乱的社会现实,使得自东汉以来传入中国的佛教开始在敦煌兴盛起来,著名的译经大师竺法护长居敦煌,被誉为“汉传佛教奠基者”的鸠摩罗什、西行天竺求经的高僧法显都曾在敦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敦煌,逐渐成为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

公元366年,一位法名叫乐尊的和尚云游到敦煌,他看到鸣沙山上金光闪耀,好象有万佛在金光中出现,他认为这里肯定是圣地,于是就请人在崖壁上开凿了第一个佛窟,莫高窟由此诞生了!

后来,北魏统一北方,灭掉了北凉,占据了整个河西地区。北魏对于佛教的崇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相继开凿了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当然,也不会忽视佛教圣地敦煌莫高窟,北魏时期,佛教的信徒们在莫高窟开凿了13个洞窟。

隋朝统一南北之后,隋文帝将大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迁徙到敦煌,南北的佛教文化在敦煌开始交汇融合,终隋一世,莫高窟又增添了77个洞窟,其规模宏大,壁画彩塑技艺精湛,呈现出南北两种明显不同的艺术风格。

唐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都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程度,佛教也随之更加兴盛。公元645年,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返回,途经敦煌回到长安。敦煌莫高窟的开窟数量激增,达到了一千余窟,保存至今的有232窟。这些唐代的洞窟,壁画风格富丽灿烂,人物造型优美,飞天即为典型的代表,她们或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或昂首振臂、腾空而上,或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或手托花盘,横空飘游,衣裙飘曳 ,舞带漫卷,充分展现出了李白咏赞仙女诗的迷人风韵: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

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吐蕃趁机占领了河西地区。随后,敦煌出现了一位汉人英雄张议潮,公元848年,他率众起义,组织归义军,反抗吐蕃的残暴统治,先后收复包括沙州(敦煌)在内的河西十一州,然后派遣兄长张议潭携版图户籍归附唐朝,被唐宣宗册封为河西、河湟十一州节度使,治所在沙州。

其后,张氏及其后人经营河西达60余年。直到五代时期,张氏绝嗣,张议潮外孙婿曹议金受众人拥戴,出任归义军节度使、沙州刺史,执掌瓜、沙二州军政权,他审时度势,外同回鹘、于阗联姻,内结世家豪族,稳定内外局势,同时致力于发展农牧业生产,使河西地区维持了一百余年稳定安宁的局面。

这一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开窟造像仍在进行,并未受到局势变动的影响。

敦煌的没落北宋时期,党项族的一支、崛起于夏州(今陕西境内)的拓跋李氏,占领河西地区,建立了西夏政权,敦煌从此脱离中原王朝的控制。但西夏统治者也崇信佛教,因此,莫高窟的开窟行动仍然继续进行,前后共开凿了100多个。至今,莫高窟仍保存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著名的“敦煌遗书”便在此时封藏在莫高窟第17窟内。

1227年,蒙古大军攻灭西夏,河西地区自此归元朝所有。元朝升敦煌为沙州路,后设沙州总管府。远征西方的蒙古大军,往来都要经过敦煌,敦煌再次成为东西方往来的交通要冲,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便是途经敦煌进入到元大都,继而漫游中原大地。

元朝的统治者也崇信佛教,因此,莫高窟的开凿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9个,以第三窟中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像最为精彩,然而,这已经是属于敦煌莫高窟的落日辉煌了。

明朝正德年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公元1524年,嘉靖皇帝下令将嘉峪关外的百姓迁入关内,锁闭嘉峪关,废弃瓜、沙二州。此后约二百年的时间,嘉峪关外成了化外之地,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曾经辉煌了一千多年的敦煌,渐渐淹没于漫漫黄沙之中,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清王朝才陆续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大片土地,1725年,雍正帝在敦煌重建沙州卫,并从甘肃等地迁大批军民屯垦于沙州一带,并引党河水灌溉田地,敦煌又逐渐恢复成为河西地区的戈壁绿洲。

敦煌学的兴起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寄身于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第16窟的积沙时,偶然发现了封闭了近千年的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由于敦煌当地富绅无人能够认识到洞内文物的价值,濒临灭亡的清政府也无力对莫高窟进行保护,导致藏经洞中的大批敦煌遗书和文物先后被外国“探险队”掠夺而去,分散于世界各地。

敦煌遗书和文物的散失对中国文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但却客观上却推动了东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整理和研究,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过: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选择敦煌,是一种历史的机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把敦煌看作“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以敦煌研究院为代表的一大批研究机构相继建立,不断加大了对敦煌学的研究,中国的敦煌学的研究水平和成果,开始逐渐居于世界前列。

如今的敦煌,莫高窟、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均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普遍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