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闲居,不如来一场精神文化的“旅行”
人是脆弱的生物,但文化给人注入的力量,异常柔韧而坚强。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突如其来的疫情将我们锁在家中,一场外力所致的“宅”,就好像古代的“禁足”。在不能呼朋唤友,不能外出游玩的日子里,灾难如同一面镜子,如何闲而不慌成为一种考验。
这样的“考验”,仿佛生活在辽阔苍凉大漠深处的敦煌壁画修复师们所面对的。在历经千年历史风尘的石窟里,他们每天坐在壁画前7、8个小时。
那些不断起甲、脱落、发霉、变色、空鼓、酥碱等病害侵扰的壁画,能够重现昔日的精美绝妙,都要归功于他们的潜心守护。
正是文化的滋养和信仰的力量,让如苦行僧般的“面壁”生活,充满着坚定和成就感。
当你陷入泥潭倍受挫折时,它能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一样,让你安静从容地去面对,穿过荆棘,抵达更通透的自我。
身不能至,那就来一场精神的“文化苦旅”。
云游敦煌,梦回千年敦煌
黄沙漫漫,驼铃声声,璀璨文明,肃穆沉静。她是边塞、西域、飞天,她是壁画、楼兰、驼铃,更是几千年历史的见证。
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
余秋雨在《莫高窟》写到:“看敦煌莫高窟 ,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第一次被凯撒的赛里斯长袍吸引。西方从此触摸到东方的温润,一条丝绸之路连接起整个世界。作为享誉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保存着震撼世界的古老文明,弥留着亘古至今的丝路文化,凝聚着东西各国的璀璨智慧。
45000+平方米的壁画、735个洞窟、2410+尊彩塑雕像,它跨越了1653年的历史风云、汇集10个朝代的匠人智慧,正如“敦煌”这个名字一样,盛大辉煌,繁荣昌盛。
矗立于沙漠与戈壁边缘的它,经历过战争和杀戮、贫穷和饥饿,但不管环境多么艰苦,守护和传承它的人,始终保持从容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矢志不渝。
就如丰子恺说: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
第158窟释迦涅槃像
面对困境,内心丰盈,精神才不会庸俗。
而活在敦煌壁画里的古人们,老早就看穿了这一点!
一套腾讯与敦煌研究院共同制作的宅家智慧锦囊应时而出,真是一语中的,说尽了网友们此刻的小心思。绵延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时代内涵,正是敦煌文化的魅力与活力所在。
不仅如此,听说敦煌还玩出了新花样:以微信小程序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集探索、游览、保护敦煌石窟艺术功能于一体,足不出户,隔着屏幕就能“云游敦煌”!
腾讯携手敦煌,传统文化的新范式
尽管敦煌,是每个人都可以驻足、安顿的生命空间,是孩子假期的朝圣殿堂,是我们穿越时空对话天地大美的向往。
但敦煌相对闭塞的地理位置,还是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与故宫狂飙突进的IP化发展相比,敦煌远没有故宫一样广泛的群众基础。敦煌的佛教文化,表达的是佛教信仰,也有古希腊的元素,有景教的成分,有伊斯兰教的印记,更有以中国儒家道家思想为隐含的背景。
而大多数人面对崇高唯美的壁画、彩塑艺术,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超然物外的佛教文化,只觉得是无法比拟的美,却难以领会它的精神和文化底蕴。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很多文博机构选择和互联网公司展开合作,借助互联网科技的力量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今天,当科技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以科技的力量也让敦煌文化拥有了更亲民的面孔,腾讯和敦煌研究院携手在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方面的数字化深度探索,可以说是互联网公司和文博机构共同传播传承传统文化的标杆。
而腾讯拥有的用户基础,尤其是在青少年人中的影响力,让古老的文物也能焕发新的生机,让敦煌文化走入千家万户,推动传统文化的下沉与普及。
2017年,腾讯发起“数字供养人”计划,敦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石窟,而是眼前可听、可看、可玩的数字化风景;通过创意视频点击互动,还能收获一番智慧妙语,以0.9元参与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
2018年的“敦煌诗巾”项目,将壁画元素融入切实生活,在手机上就能定制专属丝巾,一时引领了朋友圈风潮。
腾讯也在和敦煌、故宫等文博机构持续合作中,练出了敏锐的嗅觉和判断力,既挖掘到传统文化的珍贵底蕴,又让现在的年轻人乐在其中,让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年轻人。
去年,马化腾就提出,“科技向善”成为腾讯的使命愿景。AI辅助医疗能救命、AI跨年龄人脸识别能寻找走失儿童,这次“云上敦煌”小程序,就是把科技嵌入到传统文化之中,从“文化”到“科技+文化”,走向纵深。
“云游之旅”将敦煌搬到小程序里,可以近距离领略敦煌石窟艺术的风采,探索敦煌石窟是如何一壁一画生长起来,感知敦煌壁画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充盈的美学价值。
你还可以“化身工匠”,定制专属你的敦煌色彩、敦煌石窟内容。
更有每日“私人定制”壁画故事,和与之契合的智慧“画”语。
亦或参与到敦煌壁画保护的数字化工作中,了解壁画病害类型,为敦煌石窟保护工作贡献一点力量。
由上至下,把文化艺术浸润到每个普通人的精神角落;再由下至上,唤醒普通人对文化艺术的保护意识,以此为传统文化探寻一条符合当下时代的传承之道。
文化,是我们精神世界最有力的支撑
文化携手科技,文博连接互联网。
正如敦煌之大,更多表现为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精神气质。敦煌之盛,也不仅仅在于它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经济财富的集散地,更表现为它面对欧亚大陆所有人类文明所表现出的宽容、亲合、慷慨,以及主动——主动的吸取和主动的融合。
这种强大的融合能力,是我们的文化之根。
第257窟壁画《鹿王本生图》
打开手机,当九色鹿在指尖遨游,当各种花卉图案、飞天佛像艺术再现,当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映入眼帘,当各种佛经故事画被娓娓道来……
像敦煌在最早最早的时候,那个戒心清虚的乐僔;
像丝绸之路,背负使命穿越无数苍茫“凿空”中西的张骞;
像大唐,把美丽的佛经翻译成吉祥高贵的玄奘;
像莫高窟最终的守护者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
当我们通过小程序感叹敦煌之美的同时,更被敦煌精神,以及守护和传承这种精神的人所动容。这一份真实的情感和联系,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真正价值。
传统文化赋予的自信,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撑。也是我们民族面对困境,战胜一切困难,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来源:国学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