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研究黄河文化包括兰州黄河文化指明了方向。
兰州黄河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优势。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黄河文化,是黄河兰州段历代先民创造的具有兰州地域特色的文化,包括思想、文献编纂、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风俗、宗教等。它的主要文化精神,包括源头精神——人文化为刚健自强、开拓创新的精神;河汇百川的精神——人文化为胸怀坦荡、兼容并蓄的精神;泽溉万区的精神——人文化为无私奉献精神;奔腾不羁、怀山襄陵的精神——人文化为无畏奋进、万难不屈的精神。这些自然和人文精神,体现在兰州黄河文化的各层面,贯穿于兰州黄河文化的全过程。
在历史上,兰州有掌控南北方、连接东西部、直通西域的地理优势。秦汉两朝都以今兰州为枢纽,加强对羌、匈的防务。秦汉以后,历代中原王朝无论对羌、匈等南北少数民族是和是战,接触都很频繁,这些接触或政策的推行,都以黄河上游的兰州为平台或节点。同时,也因为兰州扼守西北、座中四联的地理优势,秦汉以降,中原王朝要在西北安疆固土,开拓西向,联络中亚、西亚等国家地区,都以“丝绸之路”东段的兰州为重镇和要道。中原内地、西北各族、中亚、西亚等国家地区的文化,荟聚兰州相交流,也因此形成了兰州黄河文化荟萃中西、河汇百川的文化优势。
以饮食文化为例,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原王朝得以从西域引进葡萄、石榴、菠菜、胡萝卜等。中原的稻谷种植技术、茶叶等也经过兰州和黄河上游传到中亚、西亚一带。这些农作物的引进,大大丰富了黄河上游和中原内地的粮菜品种和烹饪技术,促进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服饰文化为例,明成祖永乐间宫廷开始在西北传造驼褐、驼羊缎等毛织物,明孝宗弘治时传造彩妆绒帽、龙毯、素毯、彩龙袍、曳撒衣等,所用羊绒都是兰州等地供应。传造先是偶行,后沿为常例,兰州因此汇聚各地工艺,促成了纺织新技术生成。此外,兰州水烟的发展过程,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典型。兰州农民用石子、沙子压田,借以保湿、抗旱、压碱、增收的方法,是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成功事例。其中的智慧和思路,就是抓住优势,对准市场,利用有利条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产业优势。
延续历史文脉,就必须让兰州黄河文化资源进一步活起来。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我省确定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的工作布局。“十三板块”即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及节庆赛事会展举办等。立足这项工作,挖掘、清理、利用兰州黄河文化,有利于从不同侧面激活兰州黄河文化资源。
挖掘、理清、利用兰州黄河文化资源,关键是要摸清兰州黄河文化资源的家底及内涵。现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例如讲“丝绸之路”,大都是从西汉讲起,而对于华夏文明初曙时期东西部交往——哪怕只是传说——深挖细究则较少。先民所踏过的道路是“丝绸之路”的前身,其事迹是华夏文明包括兰州黄河文化极为重要的内容。把这些历史传说挖出、理清、讲明,能够丰富“黄河故事”的内涵。把它们用现代科技包装,打造成产品或旅游景观,就能进一步激活兰州黄河文化的资源优势。此外,或是通过博物馆、文化馆、报纸、广播、多媒体、融媒体等广泛传播,或是作为文艺创作、雕塑建筑设计的素材,或建成兰州黄河文化公园,促使兰州黄河文化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都能让兰州黄河文化资源进一步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