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虚实结合的游览技术正在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呈现。游客拿起手机,就能看到洞窟实景与数字壁画相结合的画面。九色鹿、飞天等形象从壁画中“飞身而下”,与人们互动合影。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介绍,新技术基于该院与华为AR地图的合作。通过构建莫高窟窟区厘米级3D地图、结合高精度空间计算技术,数字敦煌成果得以在实景空间呈现。这给游客带来了参观新体验。
“我们希望为游客提供管家式的导览服务。”苏伯民说,目前这一技术只融合了静态洞窟信息,未来将进一步充实壁画故事、艺术特点等,让游客不仅能看到概貌,也能品味细节。
2019年莫高窟接待游客人数突破200万人次,大客流对莫高窟保护提出了挑战。利用科技手段展示文化价值,让人们多渠道感知敦煌文化,成为莫高窟的必然选择。早在20世纪80年代,敦煌研究院就尝试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文物保护。目前,该院已完成200多个洞窟的图像采集和130多个洞窟的图像处理,相关数据超过200TB(万亿字节)。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加快了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步伐。数字资源和敦煌学研究成果不断接轨最新科技。2016年,敦煌研究院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开发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敦煌小冰”。它不仅“熟读”《敦煌学大辞典》等著作,还能通过迭代式自主学习更新知识库。这些知识让“敦煌小冰”有能力为游客提供服务。
2017年底,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开展合作。古老洞窟中沉睡千年的壁画“转身一变”,成为深受年轻人喜欢的音乐、游戏。今年疫情期间推出的“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总访问量超过570万次。
“敦煌文化历久弥新。新的技术手段让敦煌文化有了更多的呈现方式,也让人们看到了它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敦煌研究院新媒体中心副主任杜鹃说。
苏伯民说,现代科技赋能美好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将新科技与人们的手机结合,创造出敦煌文化传播新方式。“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