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简牍博物馆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孔德胜 时间/2020-06-04 09:31:21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甘肃素有“汉简之乡”的美誉,汉简是甘肃省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甘肃简牍文化、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三者相辅相承,一起蕴育了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甘肃文化。

甘肃素有“汉简之乡”的美誉,汉简是甘肃省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甘肃简牍文化、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三者相辅相承,一起蕴育了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甘肃文化。为了解决甘肃简牍博物馆“有馆无舍、馆展分离”的发展瓶颈,甘肃简牍博物馆于2019年9月24日在七里河区马滩片区开工建设。6月3日,记者来到甘肃简牍博物馆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在给地下建筑浇筑混凝土,整个工程正有序进行——在这片等待开发的热土上,一座承载甘肃人文化希冀和骄傲的独有的文化地标在蓝天和骄阳下奋力崛起。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介绍说,甘肃简牍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个省级以简牍为专题的博物馆。博物馆的建设将于今年8月完成主体封顶,计划2021年年底免费向市民开放,届时日接待观众将达6000人次。

改变“有馆无舍、馆展分离”的瓶颈

甘肃简牍博物馆前身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设立的省博物馆汉简整理研究室;1986年被分拨为省考古所汉简研究室;2007年扩大为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2012年12月省编委批准单独设立甘肃简牍博物馆,主要承担甘肃省出土简牍的收藏保管、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工作。

甘肃省自2017年开始组织建设甘肃简牍博物馆。据承建单位中铁二十一局二公司副总经理朱群羊介绍,该建设项目总投资4.5亿元,建设场址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马滩片区,总建筑面积37987.75平方米。为地下一层,地上主体四层、局部三层、二层和单层建筑。主要包括办公区、陈列区、藏品库区等。

朱群羊还告诉记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甘肃简牍博物馆建设项目虽面临巨大困难,但项目部上下信心十足,坚决做到“目标不变、任务不减”,在全面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有序恢复生产。主体工程计划于8月底前完工,伴随主体施工,完成设备安装和工程装饰装修工作。计划于2021年建成并向社会开放。

“简牍之乡”将走向世界

简牍从上个世纪初一经发现便在学术界引发强烈关注,当时人们就把汉晋简牍、安阳甲骨文、敦煌遗书和明清大内档案誉为中国古代文献的四大发现。这四大发现不仅改变了未来世界汉学格局,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学问的道路,更为重要的是拓展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内涵。

甘肃是“汉简之乡”,汉简是甘肃省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甘肃简牍博物馆现收藏有各类文物50129件(组),其中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及魏晋简牍等总计39465多枚,汉代帛书、悬泉西汉纸、汉代毛笔、屯戍用品及其它文物10664余件。共有一级文物1679件(组),二级文物3160件(组)。

甘肃简牍博物馆作为一家以简牍收藏展示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其所藏秦汉魏晋简牍数量巨大、形制多样、简册众多、内容独特。甘肃简牍博物馆所收藏文物对于研究秦汉魏晋时期河西走廊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民族交流、军事防御、津关制度和文书制度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数万枚汉简亦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真迹珍品,对于书法艺术史研究具有独特价值。

此外,数万枚西北汉简明确而详细地记载了两汉时期中原王朝对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的军事防御、邮驿交通体系的支撑措施,对西域诸国的有效管理以及与中亚、西亚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等。西北汉简具有传世文献所不可替代的重要史料价值。简牍文献作为当时的原始记录和文书档案,可以订正很多史书中错误的记载,还可用其资料补文献记载之不足,利用简牍文献,可以解决历史上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很多千古之谜得以重解。甘肃出土的整册简牍不仅揭示了当时的商册制度,而且使我们看到了当时书籍的原形。

朱建军告诉记者:“甘肃简牍博物馆项目建设是甘肃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讲话精神的一个重要抓手。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建成势必更将推动甘肃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我们应该从更多层面加大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通过解读简牍文献,让世界认知中国,将中国故事做好世界表达。”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