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康县王坝镇:“景景有条”大旅游,红红火火致富路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20-06-05 09:56:17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前不久,甘肃陇南康县王坝镇举行的第二届文化旅游节吸引了6万多人次前来观光旅游,旅游综合收入高达100多万元。

前不久,甘肃陇南康县王坝镇举行的第二届文化旅游节吸引了6万多人次前来观光旅游,旅游综合收入高达100多万元。“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我们王坝镇境内的农家乐、农家客栈爆满,综合收入都在10000元以上,每个小吃摊点日均收入大概都在3000元以上,尤其是土鸡蛋、土鸡、山野菜、木耳、香菇和新鲜的樱桃、瓢子等时令水果被游客抢购一空。”王坝镇副镇长吴文宝高兴地说,“我们这届文旅节真正达到了以节促游,以节增收的目的,全面提升了王坝镇旅游业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360截图20200605094324460

康县王坝镇大水沟村一角。(赵卫国 摄)

此次文旅节是在王坝镇何家庄村举办的,以该村为主的乡村旅游景区于去年底晋级为国家4A级景区,并命名为康县王坝生态民俗旅游区。

该景区距离康县县城10公里,是川陕入甘的重要通道之一,景区核心面积7.5平方公里。景区内有中国最美乡村大水沟、何家庄2村,还有湖心岛、十二湾莲花云海、忘忧亭、观景平台、青林沟将军崖、宗教旅游小鸡山等特色景点,更兼有棒棒鞭、康中唱书、羊皮扇鼓舞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据记者了解,该景区在10年前还是两条“臭水沟”, 大水沟和何家庄村还是两个无人问津的贫困村。10年时间,这两个村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还分别获得了“中国最美村镇”荣誉称号;现在又有了国家4A级景区“金”字招牌,“景景(井井)有条”的大旅游格局已经形成,终于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的梦想。

对于最起初的发展,大水沟村支部书记肖子春感慨地说,“2010年冬季,县委李书记来我们村调研时,看到落后破败的村容村貌后,就安排县、乡两级积极谋划,着力修建进村路、河堤、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至此后,镇政府就在我们村成立了指挥部,帮扶我们的县委办也经常来开展各项工作。”

“万事开头难。面对‘水毁人占’的路基、好几家人的烂房烂圈、挡在路中间的枯枝败木,当时的 ‘村两委’头都是大的,而且老百姓又没见过新农村,思想不开化,小农意识特别强。面对这些,原任支部书记肖九宏就筛选了几个有思想变化的群众到望关镇徐罗村参观学习,然后进行互相宣传,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他本人也按照李书记‘抓紧、抓牢、抓好’的要求,抱定了‘脱上一层皮’的决心,率先把他自家的厕所、院墙拆除了,让出来了2米多的路基。”肖子春说,“至此后,我们村群众的思想慢慢转变了,好多人家都主动让地拆房,工程的进度也加快了许多。2011年底,通村路就通了,河堤也拉好了,还修建了活动广场和村委会。”

据了解,大水沟村在2012年就打造成了美丽乡村;2013年又开始安装路灯、开办农家乐、农家客栈,修建到青林沟的环线路,并着力打造了惠民景观桥,整体提升了美丽乡村的品味,诞生了康县第一个旅游示范村;2015年又被评为康县第一批“中国最美村镇”。随着近几年的不断提升改造,大水沟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旅游景区,村内的纯粮烧酒、特色农家乐、家一般的农家客栈、恬静淡雅的村级诗社等等,深受游客喜欢。

景在村中绕、人在画中游。何家庄村的美和大水沟村遥相呼应,各自不同,却又是一体。走进何家庄村,幽径步道曲折迂回,高端大气的游客接待服务区,粮仓似的乡村文化主题馆,很有品味的主题书吧,接地气有生活的农事体验区、农业观光区,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体验区,设计独特功能齐全的小木屋等等都让人目不暇接;停车场、公厕、购物中心、医务室、警务室等基础设施齐备,磨坊、酒坊、醋坊、榨油坊、豆腐坊等民俗作坊释放出各种动人的劳动音符和诱人的香味。

何家庄村辖山根、朱家沟、杜家沟、寇家庄、大庄5社324户1392人,建档立卡户72户296人,2017年整村脱贫,未脱贫户0户0人;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838元,村集体收入累计3万余元。

今年32岁的苏爱兰,原本是岸门口镇苏家河人,2014年嫁到了何家庄村杜家沟社,现在在康县王坝生态民俗旅游区锦沐山庄游客接待中心当服务员,月工资1800元。她告诉记者,“我刚嫁到何家庄时,全都是土路,到处都是乱石窖,村庄里面也是坑坑洼洼、乱七八糟的;最近这几年过来,年年都有新变化,现在还成了4A级景区。”

“县上、镇上的干部对我们老百姓特别好、特别关心,对低保户、收入低的人都很照顾。”苏爱兰笑着说,“现在我不仅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还能在家门口挣钱,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在“何家铺子”经营“宝菊小屋”的刘宝菊,由于丈夫薛义德手腕受伤严重,家里又有老人,就在庄里买面皮、拨拉子、洋芋夹夹、粉鱼等农家风味小吃。

“我们是今年3月27日开业的,房屋、桌子、板凳都是村上提供的,而且电费都是由村上掏的,我们只管经营,收入全归我们自己。遇到周末能买200多元,平时收入就相对低一些。”刘宝菊戴着口罩一边给客人炒拨拉子,一边告诉记者,“两边的母亲和他(薛义德)都享受二类低保,儿子在西安务工,我还能再挣一点,日子过得可以。”

穿过乡村文化主题馆,从榨油坊过桥,就能看见一座土木结构的“老家客栈”。用黄土夯起的墙壁,留存着多少人的童年记忆,木楼板、木梯子传承着“大工匠”精神,精雕细琢、精益求精,门前院子里绣球、凌霄、吊金钟、吊兰、多肉此起彼伏、花开各异,室内厅堂的书法绘画作品古色古香、典雅大方;二楼的火床房,更有特色、更有年代感。

房屋的女主人王玉红高兴地说,“这土房子都是镇上装修的,一年还给我们给2000元的租金,我只负责打扫卫生、清洗床单被套,镇上一年还给我发2400元的工资。平时,我种点蔬菜、养些花,也有一些收入。”

“老家客栈”对面就是榨油坊,“坊主”何庆山还是康县鑫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主要以养鸡、喂羊为主,今年又开挖了一个鱼塘,投放了1000多斤鱼苗。他说,“随着何家庄村的名气越来越大,人气越来越旺,我要在养殖的基础上,再修建一个‘鸡鱼农庄’, 打造体验项目,把自己养的鸡、鱼直接抬上游客的饭桌,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全域旅游”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康县王坝生态民俗旅游区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等角度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

杜成强,是何家庄村的村主任,也是一家农家乐的老板。他说,“我们村已配齐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各行各业的服务意识都增强了,游客也越来越多了。去年,仅我们家的农家乐营业额就有100万元左右。”

“我们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抓手,创新完善了‘支部+帮扶单位+公司+农户(贫困户)’、协会+农家客栈(农家乐)+农户(贫困户)’、‘能人大户+企业+贫困户’、‘互联网+电商+乡村旅游+产业开发’四种旅游扶贫模式。全村已建成农家乐、农家客栈7家,发展农家淘宝屋2家,代销贫困户和群众农特产品。”吴文宝说。

村美,业兴,民富……如今,一幅乡村振兴的新图景正在王坝大地徐徐展开,乡村旅游也已成为王坝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稳定稳步脱贫的“金钥匙”。

“我们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配全配齐各类旅游要素,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增强行业服务意识,并借助各种文旅活动,全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坚定不移走‘乡村旅游+扶贫’这条绿色发展道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王坝镇党委书记焦乙红说,“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持续坚持把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结合起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积极开展‘村评户比、家洁院净’卫生示范户创评活动,引导景区农户追求文明、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帮助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自信心。”

如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两不愁三保障”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康县王坝镇全镇村容村貌已焕然一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上,王坝镇干群协力,正在全力奋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