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民勤绿洲 盛开民族团结花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张振国 时间/2020-06-08 11:13:0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悠悠丝路,巍巍祁连。在长长的河西走廊东端,石羊大河流经武威,奔向沙漠,孕育了一片美丽的绿洲——民勤。

悠悠丝路,巍巍祁连。在长长的河西走廊东端,石羊大河流经武威,奔向沙漠,孕育了一片美丽的绿洲——民勤。

民勤县属散杂居少数民族聚居区,有汉、藏、回、土、满、苗、瑶、壮、黎、彝、白、蒙古、布依、土家、裕固等15个民族,338人,占全县人口的0.013%。有常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600人,高峰期约有1000多人。

近年来,民勤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统筹推进文化、教育、卫生、就业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创了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众志成城守护家园

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全县国土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沙漠和荒漠化面积占90.34%,防沙治沙也自然成为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各民族人民的“必修课”。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1950年春天,民勤县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民防沙治沙万人誓师动员大会,由此拉开了长达70多年抗击风沙的帷幕。各民族人民持之以恒战风斗沙,千千万万“治沙愚公”,科技工作者同心同向,秉承发扬“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的民勤防沙治沙精神,从一株红柳、一棵梭梭种起,毕其功于一役,干在沙窝,睡在沙窝,吃在沙窝,与黄沙相持、相守、相争,以“寸草遮丈风”的韧劲守望绿水青山,将绿色接力和守卫家园的持久战坚持到底。

民勤人治沙不凭蛮干,他们在实践中逐步地总结经验,创造出了沙丘上设置黏土沙障的治理模式,被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命名为“民勤模式”,探索推广了双眉式麦草方格沙障等治沙模式,为全国干旱区生态治理树立了标杆。

众人同心,其利断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族人民扎根于这片沃土,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拼搏,共同唱响了守护家园的最强音,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目前,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9.86万亩以上,其中压沙造林63.3万亩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以上,封育成林78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17.91%。干涸半个世纪之久的青土湖重现碧波,目前水面达26.7平方公里,形成旱区湿地106平方公里,有效阻隔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合拢。

“靠沙吃沙”发展旅游

民勤文化底蕴深厚,创造了2800多年历史的“沙井文化”,素有“人居长城之外,文在诸夏之先”之美誉。长期以来,各民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浓郁多彩的民俗文化。这里有融南北民居特色于一体、集住宅和防御工事于一身、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庄园建筑瑞安堡,被誉为“西部庄园之最”“塞上故宫”;“西竺仙境”圣容寺是国内稀有的“千佛顶”寺庙……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民勤人选择“靠沙吃沙”。广袤的沙漠也为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各民族人民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他们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着眼“全域旅游·全景民勤”,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全季旅游、全产业链旅游。按照智慧城市、花园城市、节水城市、文明城市“四城”建设目标,着力打造沙漠中的花园城市。突破苏武沙漠和石羊河两大景区,建设全国首家沙漠天文科研科普主题特色小镇——摘星小镇,全国首个沙漠雕塑艺术主题公园落地,并成功举办两届中国·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来自国内外雕塑家的72件作品永久矗立于沙漠之中。苏武小镇、沙漠戈壁农业示范园区、野马泉沙漠水乡旅游村、红旗谷生态旅游村、葡萄酒风情小镇、胡杨公园等项目有序推进,全域旅游初见成效。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各民族人民的创新创造碰撞交融,造就了独特的大漠景观。重现生机的青土湖、“瀚海明珠”红崖山水库、“塞上故宫”瑞安堡、“西竺仙境”圣容寺……驾轻舟荡波、观雁飞鸭舞、听蛙声晚唱,驼峰雄姿、天光漠色……绿洲民勤正逐步成为游客心神向往的旅游胜地!

据统计,2019年全县旅游人数历史性突破100万,综合收入达到5亿元,文化旅游实现了大突破。

产业兴旺收入倍增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

民勤县着力加强对少数民族家庭的生产生活情况动态调查,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30户少数民族家庭进行对接帮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知识讲座,给少数民族群众传授实用技术,帮助他们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积极调整种植结构。近年来,先后扶持发展规模养殖户15户、蔬菜种植户10户,帮建暖棚温棚20座。协调清真食品企业解决300多名流动少数民族群众的务工问题,逐步实现了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全覆盖。

民勤县有一座苏武山,相传汉中郎将苏武曾在这里仗节牧羊,这也给民勤的羊产业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历史上,各民族人民就视羊为财富的象征,从古至今,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养羊的传统,少则十几只,多则上百只,在民勤大地上,羊产业绵延几千年,从来都没有中断过,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基础和群众基础。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以来,民勤县委、县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各民族人民发展养殖业,形成了“村村有小区、户户有羊棚”的养殖局面,饲养规模迅速扩大,养殖效益明显提升。

把羊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各民族人民稳定增收,必须打造一个响亮的品牌。2019年,民勤县举办了首届“苏武沙羊”节,诚邀八方宾客体验苏武沙羊美食、开展苏武沙羊与优质牧草产业发展研讨会,全力打响“苏武沙羊”品牌。同时,计划用3年时间,实施苏武沙羊“五个一”工程,即:建设1个县级万只种羊场,优化提升10个种羊扩繁场,发展100个养羊专业村,10000个羔羊繁育户,带动100个万只育肥养殖小区。通过大户流转土地建设、合作社联合建设、村社集体联合建设等方式,集中连片建设机械化饲草料基地,将民勤打造成西北最大的湖羊种羊供种基地、西北重要的羊饲料生产基地、全国最优的羊肉食材供应基地。

依靠科技,改良品种,才能为羊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民勤县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浙江长兴县合作建设国家肉羊核心育种场民勤育种基地、民勤纯种湖羊种羊繁育场,推动两县肉羊产业发展,成为东西部产业合作的成功典范。

“砸锅卖铁”兴办教育

“砸锅卖铁办教育,勒紧腰带建学堂”是民勤人民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真实写照。

为解决好少数民族和流动少数民族群众的孩子就学问题,民勤县严格遵守《义务教育法》规定,使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均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目前,全县共412名少数民族学生在县境内学校就读,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升学率达到95%以上,全部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县上每年从县长教育基金中资助1-2名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困难学子,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同时,在各类考试、招生等教学活动中,严格执行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全力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的权利。

政府重视,家长苦功,教师苦教,学生苦学,让民勤教育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2009年,民勤县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2012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地区”称号。2014年,民勤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达到了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要求,接受并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的评估认定,率先在全省创建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翻开民勤史志,民勤的教育活动始于汉代,明清时期共考取进士22人、举人210多人,一时名噪陇上。自恢复高考以来,全县共有88621名考生被各类大中专院校录取,其中清华大学录取30人,北京大学录取18人,综合录取率由2010年的90.04%提高到现在的95.58%。2014-2018年全县共有27名少数民族考生参加高考,27人被普通高校录取,高考录取率为100%。

放眼民勤大地,一条条道路交错纵横,一个个农业基地里硕果累累,一张张通信网络将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幸福民生的累累硕果不断巩固着良好的民族关系,奏响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和谐乐章!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