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秦州区西关片区是天水唯一遗存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民居建筑群落区域。区域内有着众多的古街、古巷、古树和古民居。这些古民居时代风格明显,文化特色浓郁。
由于建筑时代久远,长期得不到及时修复,古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现存古民居大都墙倾顶斜、柱架糟朽、排水不畅、岌岌可危,也影响了城市形象。“针对古民居建筑现状,天水市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全面启动了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天水市古建专家赵昌荣介绍。
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总占地面积56.52万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34.37万平方米。项目需要改造安置居民2800多户,配套建设服务用房、道路广场、绿化景观等室外工程,以及居住区停车场、水、电、暖等公用设施。
项目总投资40.77亿元,分两期实施,一期项目(解放路以北)含澄源巷、自由路、三新巷片区,投资18.03亿元,二期项目(解放路以南)含育生巷、忠义巷、自治巷片区,总投资22.74亿元。截至目前,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9.94亿元。
为传承利用好古民居建筑群这一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天水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成立天水名城保护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实施西关片区古民居群的综合保护与利用。天水将结合西关历史文化主题,在天水古城建设一街三坊九庭十三巷,打造集文化、商业、旅游、休闲、美食为一体的城市型人文休闲历史街区,争取把天水市打造成西北规模最大的古民居文化旅游目的地。
天水市秦州区李家巷里有一座修复好的古民居院落,整洁干净,墙上麒麟砖雕十分精美,屋檐上的“回龙”活灵活现,整个民居的结构和建筑都基本保持了原貌,现在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赵昌荣介绍,这是古代飞将军李广的“家”,等院落所在的西关片区所有古民居修复完成后,这个院落将陈列李广的一些遗物和文献,对外开放。
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玉进说,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既是改善古城区居民生活环境、居住条件的重大民生项目,也是挖掘天水古民居建筑优势、恢复古城原貌、提升古城品位的重点名城保护项目。建成后,项目将成为天水乃至辐射带动周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城市文旅商业综合体。这对于完善城市文旅业态发展体系、培育发展夜间文化旅游经济、加速天水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具有重要作用。
据介绍,具有文化保护级别院落的维修,必须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规定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坚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和原工艺的施工建设原则。
路过三新巷67号院过厅时,赵昌荣指着过厅上的柱子说,“按文物修复原则,当柱子损毁三分之一以下时,修复的手法是‘墩接’,损坏三分之一以上就需要替换。”他还说,有些具有一定历史文物价值的非文保单体建筑,依照整体规划范围可以移建保存。
为了在综合保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利用天水古城西关片区资源,当地组织人员实地考察了山东台儿庄古城开发利用情况,了解了以旅游促保护、以开发促旅游的模式,这为西关片区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在一处已经修缮完成的院落,赵昌荣告诉记者,据考证这是一位晋商的住所,在恢复过程中就会参考晋商的习俗和爱好,譬如在院子前建了照壁,照壁上的图案大多体现“和气生财”、“财源广进”等良好祝愿。将来修复开放后,这里会成为餐饮经营场所。
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的实施,实际上是对西关古城的一次全面修复,是西关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修复。
项目建设除了要充分弘扬天水古建筑文化,恢复古城原貌,延续历史文脉,提升古城品位,同时将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巧妙地修旧如旧,既保存古城风貌,又满足现代社会生活和旅游商业活动需求,让西关片区焕发时代活力。
“西关片区项目开放后,将向世人展示天水珍贵的明清建筑文化、古民居建筑地域文化,将成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明清建筑会展中心,成为天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靓丽名片。”赵昌荣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