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天梯山石窟:“石窟鼻祖”的传奇故事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20-09-24 09:58:44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在甘肃省博物馆,有一组国宝文物——彩塑坐佛与胁侍菩萨。它们来自武威市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是中国“石窟的鼻祖”,关于天梯山石窟,当地流传着许多有趣的传说故事。

3号窟一佛二胁侍(甘博供图)

在甘肃省博物馆,有一组国宝文物——彩塑坐佛与胁侍菩萨。它们来自武威市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是中国“石窟的鼻祖”,关于天梯山石窟,当地流传着许多有趣的传说故事。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广善寺,别名凉州大佛窟,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的张义镇灯山村,由凉州著名高僧昙曜主持开凿。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北朝、隋唐、西夏到明清相继营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凉州,是佛教东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北凉王沮渠蒙逊时期,北凉王召集昙曜等凉州僧众在公元412年至439年之间完成了天梯山石窟的建造。它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着“石窟鼻祖”之称。

据明正统十三年《重修凉州广善寺铭》记载:天梯山在明代还有26窟,并在窟前有古刹遗址。经过千百年沧桑之变,到民国中后期仅存19窟。洞窟内保存各种造像100多尊,壁画数百平方米以及魏、隋、唐汉藏文写经,初唐绢画等珍贵文物。

现在天梯山大小石窟只剩下17处,大多数洞窟佛去窟空。天梯山石窟最大的洞窟高达30米,宽19米,深6米,库内有15米高的释迦牟尼造像一尊,大佛左右两边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和迦叶、阿南等6尊造像,造型生动,神态威严,形象各异。窟内还绘有大幅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气势磅礴。

甘肃博物馆馆藏的彩塑坐佛与胁侍菩萨来自天梯山第三窟,中间坐佛通高130厘米,着通肩大衣,结跏趺坐,面型圆润,双耳垂肩,目光下视,神态凝重安详。两侧菩萨通高180厘米以上,高髻长发,神态安逸,上身裸露,披巾下垂,腰束锦裙,褶纹圆顺流畅,是唐代“丰肌秀骨”的典型作品。

神奇的传说

天梯山石窟,民间有着许多的传说故事。

天梯山大佛巍然端坐,左手平放在膝盖,右臂前伸,手掌外撑,向对面的山推去,所指之处叫磨脐山。因此,当地民间有“张义川,水湖滩,大佛爷手指磨脐山”的歌谣。

关于天梯山石窟的开凿,民间有不同版本的传说。

在张义川一带,有一个关于石佛寺的古老传说:有一位国王率兵征战青海,路过西山,遇一山寺,便想入寺讨碗水喝,一个和尚将一碗山泉水递给国王,国王端水欲饮,忽然发现水碗中映照出一尊大佛,抬头一看,对面山崖上有一尊大佛面南而坐,太阳升起后,石佛便隐入山中不见了,国王认为这是吉兆,便记下方位,打马而去。不久国王远征凯旋,认为是佛祖护佑,便广招能工巧匠,在石佛显现处开窟造像,这就是天梯山石窟。这虽然是传说,但却有史料佐证。据《资治通鉴》记载:“南凉王秃发傉檀伐沮渠蒙逊大败,蒙逊乘胜进围姑藏(今武威),傉檀乃迁都于乐都……蒙逊围乐都,傉檀以子为质请和,蒙逊乃还。”传说中的国王应该就是沮渠蒙逊。

另一个传说是金龟驮佛的故事:传说很早以前,天梯山上有两个精怪,一个癞蛤蟆,一个大黑蛇。两个都想独占一方的精怪时常斗法抢地盘,害惨了当地乡民。当地有个勇敢的羊倌,为替乡民除害,设计让雷公劈死了蛤蟆精,不料自己却被黑蛇精吃了。蛤蟆精一死,黑蛇精变本加厉为非作歹。再说距天梯山不远的观音山下小南海有个千年金龟,每天听观音说法,忽然心胸顿悟,慈心大发,决心到天梯山降服蛇怪以救黎民。但和黑蛇精大战七天七夜后,小金龟终因法力弱小而最后只能躲在龟壳里不敢出来。后来,大佛二佛三佛三兄弟东来传经,大佛走到张掖时困了,就睡在张掖成了睡佛。二佛来到张义镇天梯山看到缩头不出的金龟,知它敢行善事,极有佛心,便有心度化它,就在金龟背上坐了下来。三佛到了天水后在麦积山落下了莲座。

在吴承恩的小说中,也有关于天梯山石窟的影子。《西游记》第二十四回中写道:“万寿山五庄观,有棵灵根,唤名草还丹,又名人参果。”文中的“万寿”就是现在甘肃省武威市的天梯山。《大唐西域记》里面也有这段历史记载,大意是:景云二年,玄奘西行至天梯山拜佛习经食人参果。吴承恩的神笔创造了中华文化瑰宝《西游记》,也创造了武威人参果的千古盛名,神果传说。有意思的是,现在武威当地盛产人生果,是知名特产。人参果,一个与佛有缘的水果,一段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与天梯山就这样神奇地结合在了一起。

大佛窟之厄

东晋元熙八年(公元412年),北凉开凿天梯山石窟,规模宏大、精美绝伦。此窟的开凿,引起佛教界注目,使西域高僧接踵而至,他们在凉州讲经说法,翻译佛经,使天梯山石窟更具盛名。后来北凉为北魏所灭,徙凉州三万余家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其中包括3000僧侣工匠,这些工匠后来开凿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一百多年后,莫高窟部分洞窟的开凿也深受凉、北魏艺术流派的影响。然而现在天梯山石窟的名气却远远不及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什么原因呢?这就得从千年石窟的遭遇说起。

早在天梯山石窟修建后不久,它差点就毁灭在修建倡导者北凉王沮渠蒙逊手上。事情是这样的:北凉太子出征打仗阵亡,沮渠蒙逊迁怒于佛祖不灵,没有护佑他的儿子而准备毁灭佛像、驱赶僧人,不知是人为还是天意,正在这时,天梯山石窟中,一尊沮渠蒙逊为他母亲建造的佛像突然流下了眼泪,蒙逊大为震惊,急忙收回成命,天梯山石窟这才逃过一劫而得以保存。

躲过了人为浩劫,却难逃自然因素的损毁。

天梯山是红色砂砾岩,不十分坚固,胶结性也不强,而石窟又建造在地震带上,因此,地震活动频频造访天梯山。特别是1927年古浪大地震,三天之内便发生了7次五级以上地震,最高震级为八级。石窟坍塌了十余处,只有6个保存比较完整,其余皆残缺不全了。

20世纪50年代,人们为了利用黄羊河水利资源,决定建设水库调节流量。而石窟所在盆地,就是水库最好的选址地点。经计算,石窟群下面两层的10个洞窟将淹没在水中,因此,需要给石窟“搬家”。自1959年11月至1960年4月,搬迁工作历时6个月。但受当时客观条件限制,拆迁对石窟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更让人痛惜的是,因当初设计水库时过高估计了水库蓄水量,水库修好后,人们发现最高水位距最底层的洞窟还有5米,水库对洞窟并没有威胁。而这一通乌龙操作,却让天梯山石窟大伤元气。好在,2005年,劫后余生的天梯山石窟,共有500余件文物自甘肃省博物馆返回武威。部分文物在天梯山石窟陈列馆展出,并计划重新安置到原洞窟里去。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原汁原味的天梯山石窟。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