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津渡旧址
蛋皮核桃
保安腰刀
大河家黄河水利风景区位于积石山县北部的大河家镇,是甘青两省三县(积石山、民和、循化)的交通要道,距积石山县城27公里。景区内自然景点有崔家峡、积石峡、禹王支锅石、禹王石、韩陕家袖珍黄河景区、盖新坪天然油松林、盖新坪森林公园等;人文旅游景点有第一关(积石关)遗址、临津古渡、禹王庙遗址、韩陕家滩蛋皮核桃基地、保安三庄等。
随着黄河旅游的兴起,大河家临津古渡成了小众游客青睐的打卡地。如今的黄河上游,随着一座座桥梁飞架南北两岸,渡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出门登船”的渡口文化一去不复返。
现在黄河上游还有多少渡口?还有渡船吗?旅游周刊记者带你探访临津古渡,寻找日渐消逝的渡口文化。
l大河家:甘青交界的魅力小镇
我们从积石山县县城出发,西去前往车程不到三十公里的大河家镇。
去黄河边,探寻搅动历史风云的黄河古渡——临津渡。
大河家镇,是一座有着独特魅力的小镇,各色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挤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听闻这儿人们操着两省四县(永靖、民和、循化、化隆)的各种方言,广场上一辆接一辆驶出的长途车,尘世间便多了几分繁华。
游客们下车沿河步行,首先看到的便是一座沟通东西的水泥大桥。站在桥上,本来和煦的阳光被大风吹得一去无踪,下行到镇边河滩,终于见到了临津古渡的真实模样。昔日叱咤风云的临津渡,如今只留下了两墩石锁和一条铁索。
游客至此,不免感慨,在时光的浣洗中,只有它的象征物才能存留下来。
临津渡口因为黄河大桥的修建,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渡船也已无迹可寻,就剩两墩石锁还依然挺立在黄河的南北两岸,一条胳膊粗细的铁索垂向河水,激起层层浪花。
黄河北面高10余米的石锁尤为突出,黄河南面的石锁,被一片同样高度的青杨林所包围。
黄河自西向东流淌着,北边是线条分明的赤色山脉,南边是城镇,这一条天然的分界线,是甘肃青海两省的分界,也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
临津渡: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口
黝黑的铁索像一条刃线出现在油画美景的画框中,强调着它的存在。这条刃线让人想到临津古渡的意义:它所处的区域正是位于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接壤地区,存在一条广阔的文化交界地带,这一交界地带多族群杂居、多宗教并存、生计方式多元。可以说是文化景观异彩纷呈之地,同时又是多元文化争锋之地。临津古渡虽小,却连接着甘肃、青海、新疆、西藏,乃至更远的中南亚地区。
临津古渡始于汉代,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从汉朝到明、清以及近代,一直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口。
在史书上,它也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地理名词。
它和凿通西域的大名鼎鼎的张骞联系到一起。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都是在临津古渡(今积石山县大河家)渡过黄河入湟中,进入西域,往返路都途经河州。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后,临津古渡最终成为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之地。
到了隋代,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三月,隋炀帝杨广亲率文武百官、嫔妃侍从,浩浩荡荡从长安出发,经扶风、陇狄道,出临津关渡过黄河到西平郡(今青海西宁市),做好了出征吐谷浑的准备。
甲胄鲜明、刀枪锃亮,人马雄壮!今天这个寂寥的古渡在那时涌进40万之众,恐怕连奔流不息的黄河都会被堵塞吧?
隋炀帝攻灭吐谷浑后,在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境内),好大喜功的他搞了一次“万国来仪”的盛大排场,接见了高昌、伊吾等西域的二十七王及使者。
保安腰刀: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的精湛技艺
但在临津古渡,人们更愿意传诵的却是大禹导河的美名。
站在河边向对岸望去,一座山峦像巨型的屏风阻挡了视线,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珍珠崖”,实际上它却是削壁千仞,似乎随时都会崩倾。在正午的阳光照射下,赤色的石崖灿若明霞,呈现出丹霞地貌独有的特征。
按照民间传说,因为小积石山阻挡了黄河向东而去的步伐,大禹才决定在这里率领百姓开山劈崖。大禹导河的行动遇到一条恶龙横加阻拦,他一怒之下,便劈死恶龙,恶龙身上流出的血染红了这积石山脉。珍珠崖上石层层叠叠的崖壁纹路,就是大禹凿山导河时留下的斧痕。正是疏浚了临津关,黄河便由此从青海省顺畅地流入了甘肃省,而大河家镇便是黄河流入省内的第一站。
1988年,在渡口建设了大河家黄河大桥,历经千年的临津渡口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古老的临津渡也结束了靠船摆渡的历史,天堑变为通途。
现在,过黄河已成为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只需分分钟。但临津古渡作为人类文明交流的孔道,在历史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大河家,保安族折花腰刀很受游客的喜爱。早在2006年,它的制作工艺就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它用七种不同的钢材淬炼,经八十多道工艺制作而成,在刀刃上,便自然形成了不同的花纹,纹路刀刀不同,且不会随着使用的磨损而消失。
刀身优美的水纹让人想到了清凌凌的黄河水,这些刀匠的前辈中一定是从身边这条大河的奔流中汲取的灵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