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汉武帝守善性战略的传承地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20-11-30 09:51:32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甘肃的地形,为什么像遮护中原的一堵铁墙,斜插在大西北的中腰?

甘肃的地形,为什么像遮护中原的一堵铁墙,斜插在大西北的中腰?

这是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挥洒睿智留下的精粹。他在这里演进了一场极具特色的守善性战略,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影响两千年、安定西陲的战果奇迹,并引导匈羌游牧民族从不断冲突向农耕世界过渡。

时光远去,足印还在。就让我们上溯两千年,探寻先贤们的雄图思考。

改革朝纲 积蓄制敌力量

公元前140年,十六岁的汉武帝刘彻临朝执政。此前,由于高祖刘邦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击匈失败,之后几任皇帝再不敢和匈奴作战,“和亲”求安也难支撑。当时,匈奴占领了陇西以西,祁连山、天山、贝加尔湖一带,以及河南大部分地区。青海的羌,也扩展到今新疆、四川。摆在武帝面前的是:如果汉军不能控扼河险、迅速占领黄河北岸,首都长安立刻就成前线!

史料证明,西周以来各朝都把退匈大事放在西北,一是这里地广人稀,匈奴善骑驰骋大漠,任意袭夺农耕产品,集结和分散速度极快,很难捕捉。二是朝廷战略上缺少一个“牵一发动河西”的基地,不能聚势击匈。武帝还了解到一个事实:祁连山匈兵新近抢占河西走廊后,快速南下,过乌鞘岭(洪池岭),迅速占领了临黄河的一块险地(即后来的金城),兴奋地给河边高山起名“皋兰”。这个事实使朝野人众相当惊诧:一是怕青海羌从西面沿湟水谷地无遮拦涌到“皋兰”,与匈奴合兵;二是怕“皋兰”匈奴往东兵发陇西直逼长安京畿。

为了积蓄制敌力量,汉武帝对朝纲进行了改革,为统一思想他独尊儒术,为发展经济他劝课农桑,为广纳人才他制定了郡县推举贡士制度。还在开战前派张骞赴西域考察,探求多方消息。组织专人,研究匈羌百姓觅草而移、亲缘合聚的生活方式,集中认识匈兵精于骑术、快速集结的战术。并变汉军的步兵为骑兵,昼夜训练。之后,制定出“分割羌匈,取重速攻”的退匈战略,史书上记的是“隔阂羌戎”。“戎”指匈奴等以畜牧为生的所有部落。“阂”指范围,“隔阂”既指整体战场上的分割,又指局部战场上的分割。从分析史料看,还指山川河谷的分割。

甘肃的地形

成就了大汉的国家战略

公元前121年春,战争打响。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出陇西、占河西、直插匈奴老巢祁连山腹地焉支山,大获全胜,激战中斩首顽固匈王多人;夏,又派霍去病由此地(今宁县)出发,向西2000里,涉钧耆,济居延,尔后向南,进军至祁连山,击败匈奴另路各部。秋,武帝下令把四万降兵分置于五个属国,由匈人自我管理。并在其地设武威、酒泉二郡,统之。至此,整个河西走廊归汉所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加强了对河西的重视,分武威、酒泉地,充新置的张掖、敦煌二郡,还徙民充实。整个战场从右翼切断了匈奴和羌兵的联系。

在先击匈奴的战略中,为防青海羌偷进河湟、背击汉军的图谋,责成霍去病部将大行李息,从左翼下到刚收复的皋兰(今西固地),发现此地极好用兵:正前黄河浪险,左临岸门峡口,右为蒙恬长城。更喜的是,前行十多里,是占据黄河之险的十字路口(今河口古镇),上可达河西,下可通河湟。李息便在(西固)峡口离河三里处筑建“金城”,亦为县地。多年后,青海羌几次沿河湟谷地围攻已纳入汉版图的令居(今永登)、枹罕,均被金城驻军击破,足见武帝前瞻智能。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为继承武帝战略,置金城郡,后将下辖六县增为十三县,使金城郡的控扼能力伸至西宁、湟源一带。完整了与河西四郡的唇齿相援关系。

从霍去病击匈到金城成为退羌“轴心”的40年里,整个战场从“罗布泊、祁连山、河西四郡、金城至河湟谷地”的三千里江山,成了一堵大自然山川和汉武帝战略紧紧相合的“铁墙”,这就是甘肃的最早形体。后因稳边作用明显,借吉祥意被称为今天的“如意甘肃”。

史学界对金城隔化民族战火的历史效应给予很高评价,《读史方舆纪要》载:“(金城)控河为险,隔阂羌戎,自汉以来,河西雄郡,金城为最……河西、陇右安危之机,常以金城为消息哉。”

屯田生息 不战而屈人之兵

汉庭把这一“铁墙”的立足地统称为“河西五郡”(包括金城),设“河西五郡大将军”主管军地政务。当时承担“分割”战略推进时,同时跟进的“战地经济”。

大量资料证明,武帝和继任者还指挥了另一场战地降兵屯耕建设新家园的活动,特点如下:

一是变战争常用的“屯田为战”为“屯田为友、为民”。视降兵为朋友,同耕同利;二是国家广设“屯田区”,设主官“农都尉”、“护田校尉”、“守农令”、“劝农椽”、“仑长”等,保证屯耕制度畅通;三是屯田人员除降兵外,还有汉军、原住民、中原熟农、实边徙民等,互相合作,平等对待;四是注重解困,鼓励降兵自立自救,派汉兵助其建房修渠、搭桥拓路;五是引种中原多类农作物和园艺业;六是能总结提高,有一定规划。史书上把上述认知采取的策略归为怀柔、体恤、包容,我们总结为“守善性战略”,有史记载,霍去病二击匈奴时,“得降兵四万(又说十万),安置在陇西、北地五属国”,这儿记的“属国”,是专门安置降兵的,属国内的降兵,自己选出“护匈(羌)校尉”,自我管理屯田事物,由郡县统之。公元前61年,汉宣帝支持后将军赵充国在金城郡进行屯田调查,批准了规范型的“屯田生息”十二条建议,并设定在县试行。敦煌汉简对河西屯田记载说“田二顷十七亩,入仑粟八百五十六石……”,亩产约同中原农地。包容、屯田、同利,使大多匈羌民众改变了游徙生活习惯,获得了多年向往的生活急需,使原有袭汉的观念产生了自我突破。

除“屯兵抚羌”规定外,还有“招怀匈羌”、“和睦为重”、朝廷公示包容政策、纳匈羌为同胞兄弟等要求。在具体问题上,规定汉军用匈羌盛产的牛马作耕力时,必须和羌匈公平分食,养护贫老。以上作为,争取了民心,为“不战而胜”创造了新的条件。

此外,在国家郡治下,设属国安置匈、羌降兵,不打、不杀、不侮辱,由他们推举本民族的“护匈(羌)校尉”,自己管理自己。最大范围地重视了他们的自尊心。怀念历史精粹 传承守善精神

守善性战略的实施,决不是武帝的一时兴起,它昭示着汉武帝顺应人类发展潮流、引领国家走向变革的雄才大业。

专家说,两千年前的人类历史,实际上是游牧民族与农耕世界不断冲突,最终走向融合的文明进程。文明产生的物质标准正是“有定居的农耕生活方式”。汉武帝是当时最早主动与匈羌融合的大国帝王,他有征服匈奴的绝对国力,但他放弃了纯武力的灭匈战法,而采取了“守善”。直接原因是,世界三大文明之一的中国儒家论理学说触动了他的思维。孔子的仁政,特别是“彼此承认对方人格”的儒家主张,使他对两个世界的“冲突”有了新的认识。深层次原因是武帝务实的探新思想,而“探新”永远是文化生长的土壤。值得敬重的是,河西五郡屯田使匈羌人众“震服”之后,武帝没有举国同庆,而是把思考的维度从“战地经济”转向文化根基的思考。他的作为影响了朝野大小臣众,纷纷上建议书,丰富了“守善性”战略的实践内容。

“守善性战略”的历史价值,远非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种实践,它引导两千年前的游牧民族,过上了春种秋收,定居的农耕生活。

有了这一步,就有了所居地方逐渐形成城市中心、推动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融合、促使西北少数民族走向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征程。

文献证实了这一点,匈羌大部人众经过屯田,很快把所居战场变成了绿洲,开始形成以大田、园艺农业、畜农并重、家庭养殖、手工业、货物交换的经济格局。从西域、河西在内的广阔战场来说,也产生了多个民族、多样城市、多种风俗、多向信仰和语言交流的“大复合”文化现象,使封闭的中国有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雄伟气魄及包容理解的社会气质。

另有一种结论是,汉匈战争解决了丝绸之路的畅通问题,而“守善性战略”的根脉是向善守正的中国精神,最大的心向是消除仇恨,民族团结。两千年来,正是息灭仇恨这一奇效,使一辈又一辈来此的探险家、实业家、文旅家,情不自禁地欢呼道:“这儿,交往的地域如此宽广,融合的内容如此丰富,互补的机会如此之多,‘黄金段’的丝路通道如此美好,怎不令人欣喜若狂!”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