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甘肃已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一带一路”黄金段地位和作用也日渐凸显。为进一步放大“一带一路”机遇优势,甘肃适时提出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推动向南开放通道建设。陇南作为甘肃向南开放的桥头堡,要善于运用地方文化为甘肃向南开放加油助力。
准确把握陇南连接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内在特质,着力提升甘肃推动向南开放通道建设的影响力和认知度。陇南在历史上是巴蜀文化与秦陇文化过渡交汇之地,不仅是关中和西北进入巴蜀地区的军事要道,也是西南通往西北的茶马古道,更是西北药材、皮毛等特产运往长江流域交换物资的主要通道,在甘肃向南开放中具有先天的区位优势。要提高甘肃向南开放通道建设的思想认识,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让陇南真正变成既充满秦陇文化底蕴,又流动巴蜀文化气息的桥头堡,努力营造甘肃向南开放的人文环境。
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为甘肃向南开放提供文化服务支撑。陇南处在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圈的接合区域,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拥有全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成渝经济圈是我国西部人口最为稠密、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陇南历来与这两大经济板块之间有着紧密的商贸往来和人文交流,《西狭颂》《新修白水路记》和遍布全域的古栈道文化遗产,记录和见证了陇南人民开辟南下通道的艰辛历程。要强化规划引导,以路网互通为基础、经济合作为依托、产业开发为抓手、人文交流为纽带,甘陕川渝联手共同筹划一批打破行政区划、覆盖多个领域的大项目,实现甘肃与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圈地区多领域合作,促进成渝经济圈与长江经济带向北扩展。要精心谋划以陇南为窗口启动合作发展向南组团,产业开发向南链接,基础设施向南优化,商贸物流向南汇聚的发展理念和模式,真正打通甘肃向南开放的通道。
为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建设覆盖陇东南与川西北,辐射甘陕川渝的大旅游圈。旅游是一项综合性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陇南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生态多样,民俗风情独特,要以区域文旅融合为突破口,深入发掘和利用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拓宽与陕南、川北、渝北等地的文旅合作路径,互相宣传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特色产品、优惠政策、发展动态,强化区域协作意识,共同塑造旅游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陇南要按照“山水田园养生基地”的功能定位建好“武都橄榄之城”,建设陇蜀风味饮食一条街、民间文化产品一条街等,做大做强特色饮食产业,让各地名特小吃和地方文化遗产入驻陇南。要尽力释放陇南文化“兼容”秦陇巴蜀文化的内在潜质,充当和发挥好“黏合剂”和“周转中心”的作用,把甘肃文化旅游推介到成渝地区,组合精品旅游线路,促进旅游板块联合,走共同营销、线路互推、客源互送、互惠互利的大旅游发展道路。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示范带动其他产业在甘肃向南开放进程中快速推进。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要依托各类文化资源,科学编制文化产业项目库,确定重点发展领域,积极培育骨干企业,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品牌,构建“有中心、分片区、能延伸、产业集群与示范园区密切配合”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要突出“陇蜀文化”品牌,构建文化产业开放合作新格局,激活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全面展现地方文化魅力。在此基础上,要最大限度发挥文化产业的带动示范效应,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建立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机制,按照文化、旅游、产业“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项目、资金、人才、管理“四轮驱动”的要求,实施道路互联互通工程,文化产业对接工程,人文交流合作工程。要将地缘相近的先天优势和经济发展的互补优势发扬光大,做大做强各自特色产业,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务实合作、共谋发展,为甘肃打开多极突破、多向并进的开放局面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