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山丹:历史烟云中走来的“露天长城博物馆”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范海瑞 时间/2020-12-01 10:30:32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11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明长城山丹段入围。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山丹县,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素有“走廊蜂腰”“甘凉咽喉”之称。

11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明长城山丹段入围。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山丹县,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素有“走廊蜂腰”“甘凉咽喉”之称。境内长城总长365公里,其中汉长城94公里、明长城271公里,有烽燧160座、关堡14座,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黄土版筑长城,被国内外长城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

山丹境内蜿蜒并行的汉明长城。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王吉祥 摄

据了解,山丹县境内长城分两类:一为汉长城,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2000多年。全长94公里,呈东西走向,全线以壕沟代替墙垣,虽年代久远,仍清晰可见;二为明长城,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明长城由黄土夯筑的墙、墩、列障构成,东接永昌县水泉子乡,西至龙首山脉的烟洞沟,现存明长城墙体全长近90公里,沿途有墩、台、关、堡等防御设施80多座。

山丹境内,汉、明长城蜿蜒并行,两者相距10米到80米之间,像这样不同历史年代修筑而同向并行,至今留存较为完整的长城段在国内绝无仅有。2006年,汉明长城被国务院整体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丹县也因此被确定为长城保护试点县。在《长城保护条例》颁布后,山丹县人民政府于2009年出台了《山丹县长城保护管理办法》,这是甘肃省首个县级长城保护管理办法。

山丹当地正对部分常常进行修缮。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翟继宗 摄

近年来,山丹县将长城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成立了长城文物保护所,组建了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文物局等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并在长城沿线乡镇成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聘请了84名业余长城文保员,开展长城巡查,尽全力保障长城安全。2011年至2019年,山丹县先后完成了县境内明长城新河段、丰城堡段、小寨段抢险保护加固、25—27号烽火台防洪、围栏防护等工程,使长城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明长城山丹段抢险加固工程正在有序推进。

2019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公布后,山丹县抢抓机遇,积极融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战略决策,深入挖掘长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和精神内涵,积极探索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通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使长城蕴含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鲜活起来。同时,按照甘肃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三园、三段、八点一线”总体规划,以融合打造山丹长城风景道示范段为基点,突出地域特色,立足资源优势,全面做好长城区域文物保护、生态治理、产业培育、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五篇文章,以旅游驱动县域长城沿线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加大文化惠民力度,使公园建设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开放共享。

山丹境内绵延的长城。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赵谦喜 摄

山丹境内的汉明长城掠影。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翟继宗 摄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