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临夏砖雕摆件
卓尼县润豪洮砚、庆阳香包、岷县当归……近日,在第十五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非遗生活馆内,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选送的7项国家级及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产品,以其特色鲜明的地域风格、浓厚的民族风情以及独特的工艺,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高莉花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活态的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生之初都是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有些可以给手工艺人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
鼓励对接市场
近年来,甘肃省不断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优势,鼓励传统手工艺和市场密切对接,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上做文章。
据统计,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扶贫办已共同认定91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3家市(州)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截至2019年年底,甘肃省106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吸纳就业47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81户2246人。
家住临洮县的卢锁忠,是洮砚制作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由他主持的五爱洮河砚艺术馆带动了当地几十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据悉,第一批洮砚制作技艺扶贫培训的7人均已能够独立制作产品,人均月收入4千元以上。
“近年来,甘肃省通过多种措施鼓励全民参与非遗保护,形成了浓厚的非遗购物氛围,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高莉花建议,政府应多搭建非遗产、供、销一体化平台,加强非遗项目的产品设计,使非遗产品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融合,更好地融入普通大众的生活,真正做到文化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扩宽发展道路
好的非遗产品,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故事,又不失其实用功能,能更清晰地展现传统的东方美学。现今市场上一些受众人喜爱的甘肃省非遗产品,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与技艺的精髓,又结合当下的审美趋向进行创新设计,更能吸引人们购买。例如,庆阳香包的图案由传统的图腾题材向花卉树木、虫鱼鸟兽、日月风云等自然景物和动植物转变,在材料的选择上一改过去传统的高档绸缎,而是以质地绵软的棉麻或布料作材料;色彩上突破了以红、黄、绿为主色调的老式用色,使用柔和的颜色,减少艳丽色彩的视觉冲击,使绣品能更好地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从市场情况看,经过改良的庆阳香包绣品销量很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
高莉花说:“从目前甘肃省非遗产品的研发设计来看,有些项目已经走出了自己独特的研发设计之路,例如卓尼洮砚、庆阳香包绣制技艺、庆阳剪纸、定西剪纸艺术等。”
今年6月,在兰州交通大学驻临夏回族自治州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非遗产品新闻发布会上,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于一体的非遗产品临夏砖雕、保安腰刀面市。据悉,在兰州交通大学与临夏回族自治州生产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临夏砖雕和保安腰刀已有56款非遗衍生商品投产,未来还计划有28款新产品投放市场。
临夏能成古典建筑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成小娇说:“在兰州交通大学团队的帮助下,砖雕从建筑元素转化成生活元素,为临夏砖雕产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广阔的发展之路。”
虽说甘肃省非遗产品在设计研发方面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但高莉花在工作中经过调研发现,甘肃省的非遗产品研发设计仍缺乏全局意识和整体观念,很多项目基本上都是艺人们自己在搞研发和设计。“手工作坊式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限制了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高莉花建议,要提高当地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一些可以进行生产性保护的非遗项目的研发设计纳入当地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使当地的非遗资源更多地服务于民。
培养专业人才
要想生产出高质量、受市场欢迎的非遗产品,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针对早先各式各样的小工坊制作以及良莠不齐的非遗产品,甘肃省开展了“非遗研培计划”系列教学,培养各级“非遗+扶贫”带头人,通过提升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激发非遗传承活力,提高其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和水平、设计创作力、市场竞争力,进而推动非遗传承人向从业者转变,助力当地精准扶贫,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高莉花说:“近年来,甘肃省的非遗产品通过参加全国各地的非遗展览或展销活动,让更多的地区、更多人感受和了解了甘肃省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拓宽了甘肃省非遗产品的销售渠道。”
据了解,2020年春节前夕,在兰州举办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展销活动中,甘肃省15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在兰州市张掖路隍庙进行了为期7天的示范性产品展销,销售额达40余万元。
随着电商经济的发展,众多甘肃省非遗产品通过线上走进了千家万户。卢锁忠介绍,2018年他在淘宝等平台上开设了线上砚台店铺,日常经营由儿子打理。店铺主推两三百元的小砚台,在市场上比较受欢迎,从2018年9月到2019年的11月,店铺营收四五十万元。
据了解,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多次与甘肃省扶贫办、甘肃省商务厅等部门对接协调,与阿里、京东、快手、拼多多、美团、淘宝等网上销售平台进行沟通,帮助48家省级以上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在各大线上平台共开设67家网店。在各大电商平台的支持下,2020年“非遗购物节”当天,甘肃省200余家非遗网店访问总流量达8085.7万人次,共接到订单12271单,销售总额达122万余元。
高莉花说:“甘肃省的各个非遗项目经过十多年的保护传承,目前已经渐渐‘活起来’,产生了经济效益,尤其在非遗产品的研发设计方面有了初步的探索。在今后的非遗保护工作中,我们要汲取已经取得的经验,在现有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