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兰州太平鼓舞,响声如万马欢腾黄河奔流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21-02-25 17:24:4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每年春节,兰州城乡闹社火,太平鼓一直充当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蓝天白云黄土情,高原汉子擂太平,霹雳惊雷响万里,脚下腾起五洲云”这是对兰州太平鼓舞入神的描述。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每年春节,兰州城乡闹社火,太平鼓一直充当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蓝天白云黄土情,高原汉子擂太平,霹雳惊雷响万里,脚下腾起五洲云”这是对兰州太平鼓舞入神的描述。纵观华夏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人们因灾难要求驱魔祛邪,因战争要祈求和平,因盛世要欢腾高歌。2021年伊始,震天动地的太平鼓声驱走了新冠疫情的苦涩,迎来了清明景和的金牛盛世。此刻,锣鼓阵阵,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鼓舞豪迈刚劲,腾跃出生生不息的期盼。

兰州太平鼓是一种具有浓郁西北风情的汉族鼓舞,主要流传于甘肃兰州、酒泉等地,因其含有庆贺太平的美好寓意,是当地人民最喜爱的表演形式之一。兰州太平鼓素有“天下第一鼓”的美誉,又与安塞腰鼓、威风锣鼓、开封盘鼓、凤阳花鼓并称为“中华五鼓”。太平鼓呈圆筒形,鼓身高70至75厘米,鼓面径长45至50厘米,鼓重19至22公斤,双面蒙牛皮,绘有二龙戏珠等图案,鼓带较长,可挎在肩上,便于击打,同时又可将鼓抛向任何一个方向,其成员一般为24至48人,多的达到108人。

太平鼓大约出现在西汉,元狩二年汉武帝开辟西域建立丝绸之路,东西文化集聚交汇。这时的鼓除用于战争鼓舞士气外,大多用以祭祀、舞蹈、音乐。据《玉海》记载:“羯鼓如漆桶,两头具可击”,这就是早期的太平鼓。更有兰州市的民间传说:明朝初年,朱元璋令徐达等将西征,收复了庆阳和临洮后一举将兰州城攻下。唯有黄河北王保保城有元军坚守,久攻不下。时逢元宵佳节,徐达设计,命将士装扮成社火队入城,将兵器藏于鼓中混入城中。随着一声炮响,城内外将士里应外合击败元军,收复城池。为了庆祝胜利不再兵刃,愿天下太平,即取此鼓名为太平鼓。

太平鼓的鼓身呈圆形,长一米多,直径约50公分,一面鼓大概有八、九斤重。黑色或红色的鼓身上绘有狮子滚绣球或二龙戏珠的图案,鼓面蒙牛皮,打起来深沉激越,鼓面上描绘着玄妙的八卦太极图。鼓手左手执鞭,右手执槌,在当地称为“双鞭”,表演时鞭槌飞舞,动作刚劲潇洒。击鼓动作也融进了民间武术成分,幅度大,力量强,忽而擎鼓至头,忽而抡鼓落地,骑鼓腾跃,前打后击,表演起来十分不易。鼓队一般以牙旗作指挥,锣跋击节,鼓身飞舞,三者起落有序,场面十分壮观。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正月初三起,兰州太平鼓队就打起锣鼓,在村里各家各户转一遍,名曰“扫街”,意在“扫”各家的秽气。然后在鼓队的带领下,村民们到附近的庙宇祭祀地方神(如山神、土地神等),其形式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庙会。此时太平鼓声惊天动地,目的是为了驱邪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条件的村落,在春节期间每天演两场戏,上午一场,晚上一场。

戏开演前,一般都要先打一通太平鼓助兴,戏散场时,同样要敲打太平鼓。春节期间村落之间太平鼓还要互相送社火,此时太平鼓又成了联络村落友谊和感情的桥梁。阴历正月十六,社火即将结束,最后一项活动是“送瘟神”,每当这个时候,村民们扎好一个巨大的草人,将其视为瘟神,敲锣打鼓地把瘟神送到村外烧掉,以保来年平安顺利。社火结束后,热闹沉寂,太平鼓也被封存起来,等待来年的春节,它将在喧闹中重振雄风。

经过几代民间艺人和艺术大师的编排和完善,兰州太平鼓逐渐形成了“高鼓”“中鼓”“低鼓”三种基本打法,高鼓打花样,中鼓打技巧,低鼓打深沉。所谓“低鼓”,是指鼓带较长,鼓置于脚面。表演时鼓基本上贴于地面,鼓在抡打时右腿跨鼓,左小腿和脚内侧将鼓夹起来进行旋转,也可以两腿交换做此动作;“中鼓”,是指将鼓置身于鼓手膝关节下方,这时鼓完全失去支撑点,鼓手打起来难度最大。鼓手要在一系列的动作中完成击鼓,还要加上双手鼓条和鼓花在头顶缠绕的动作和亮相等表演技法;“高鼓”,指鼓身置于鼓手的胯部,表演时左手撑鼓,利用鼓的自重和运动时的惯性甩带抡挥,形成人鼓翻飞的壮观场面。常用的打法有“鹞子翻身”“二踢脚加劈叉”“扫膛腿”“燕式跳”“猛虎下山”等技法。

如今,除了社火表演,每逢重大的庆典活动,兰州太平鼓表演都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那铿锵有力的鼓点,显示了黄河之滨人民的英雄气魄,其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魄力。流传至今,兰州太平鼓舞不仅对继承和丰富中国鼓舞文化有积极意义,而且对增进中国古代舞蹈、音乐的学术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学价值。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