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祠堂。本版照片均为掌上兰州·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田蹊 摄
青城书院
罗家大院
古镇长廊
一个2.1万人的小镇,却拥有近3万平方米的古民居建筑群,且形式多样,除民宅院落外,还有学堂戏楼,祠堂隍庙等,最早的建筑甚至可追溯至宋代。早在2013年,这些古民居就被评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行走其间,时光仿佛倒流般,古香古色的建筑,青瓦红漆流转于世,斑驳的痕迹像是穿越风雨而来的老者,祥和而沉静。
这就是兰州市榆中县的青城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跨越千年,芳华犹在,是人们度假、休闲的理想地所在。
千年古镇:文化底蕴深厚
青城镇三面环山,一面临河,位于兰州的东面,陆路距兰州100公里,水路距兰州50公里。据当地传说,早在唐朝此地就筑有旧城,北宋仁宗年间时任秦州刺史的狄青大将军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黄河天险在旧城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因为新城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后人为了纪念狄青,将“一条城”改为“青城”。
但也有专家提出,狄青筑城一说虽在《甘肃通志》《兰州府志》以及皋兰、榆中两县旧县志上有记载,但后来的《皋兰新志》对此事却只字未提,因此提出质疑,并考证说,狄青是宋仁宗时的将帅,而当时的青城一直被西夏所占据,直至其后的宋元丰四年至五年间才为宋将李宪所攻取。此时,狄青已去世多年,不可能到这里来筑城。
尽管专家对名称有争论,但青城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和商贸中心,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
游客在这里可以参观高家祠堂、罗家大院、青城书院、城隍庙等众多“国保”古建,还可以游览东滩荷塘、百年生态梨园等,享受田园风光。
除此之外,当地英雄武鼓、柴山狮子、城隍出府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青城小调、剪纸、刺绣等经久不息的民俗文化也韵味十足。其中兰州青城水烟制作技艺、道台狮子、青城小调等已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城书院:赢得“仁义之乡”称号
青城还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 水烟制作始于明末清初,在康熙至道光年间曾红极一时,以丝、香、味三绝闻名全国,素有“兰州水烟天下无”之誉。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一块古朴的石碑上还镌刻着当时青城的“法令”:经营水烟必须按比例向书院缴纳费用,以保证书院的正常运行。
青城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即公元1831年,整个书院坐北朝南,由山门、前院、中院、后院组成。书院门前有砖雕照壁一座,院内楹联“镜带黄流,学海明翻霞九曲;崇兰叠嶂,文峰耸挹露三宵。”透露出浓厚的教化育人色彩。
在这里,八仙桌上摆着的文房四宝,依然还飘着淡淡的墨香;墙上的字画栩栩如生,笔走龙蛇,令人赞叹;木门、木窗、木桌、木凳,简朴温厚如谦谦君子;高悬的匾额,穿透久远的岁月,看着它们,仿佛在与历史对话;抬头可以看到,这里的椽子是方形的因为这里是给学生立规矩传授知识的地方,梁和柱子都是圆形的,印证了“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据统计,仅清代一朝,青城书院就培养出11名进士、举人74人、贡生 83人,而整个兰州地区当时也只有49人考取进士。
教育兴起,使这里人才荟萃,教育发达,文化兴盛,民风淳朴,使这里被誉为 “风雅青城,仁义之乡”。
罗家大院:见证青城水烟的辉煌
青城水烟如今虽已衰落,但水烟制作工艺和部分水烟作坊却保留了下来。
罗家大院,建于1927年,是民国时期青城4大水烟作坊之一“永顺成”商号罗希周的宅院,它反映了青城水烟的辉煌。大院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一进三院,由东院、中院、西院三大院组成,均为四合院。整个罗家大院由十六道门互相连通,设计独特,布局严谨,古朴典雅。罗家大院也是电视剧《老柿子树》的拍摄地,院内压制水烟的巨型木椽、砣石以及压制成捆的水烟,仍保存完好。
高家祠堂:青城宗族文化的代表
如果说罗家大院反映了青城水烟的辉煌,那么高家祠堂则是青城宗族文化的代表。
高家祠堂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占地2000多平方米,有殿堂、廊坊 20多间,是青城数十家宗族祠堂中保留相对完整的祠堂。过厅悬有咸丰皇帝赐予进士高鸿儒的“进士”匾额,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造型独特别致,气势宏伟庄严。
青城隍庙据称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年),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近年又修复了门楼及戏楼,使这里成为当地人们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