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张掖的成功逆袭,一座倔强省份(甘肃)的胜利!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21-07-13 12:57:41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中国兴,离不开“一带一路”兴;“一带一路”兴,离不开甘肃兴;甘肃兴,离不开河西兴;河西兴,离不开张掖兴。兴张掖,是一篇大文章。

中国兴,离不开“一带一路”兴;“一带一路”兴,离不开甘肃兴;甘肃兴,离不开河西兴;河西兴,离不开张掖兴。兴张掖,是一篇大文章。

从地理位置看,张掖位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交汇的河西走廊中部, 南依祁连山,北靠合黎、龙首诸山,中间为广袤平川,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开疆定边,保卫中原的前哨阵地,是通往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要冲,也是丝绸之路的重镇。

从自然资源看,开发潜力巨大。有耕地400多万亩(含山丹军马场),有可垦荒地300多万亩。有大小河流26条,年径流量26.6亿立方米,地下水的储量十分丰富。

有草原2600多万亩。有森林58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2%。全年日照3000小时。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煤、铁、石灰石、芒硝等储量过亿吨。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资源累计储量居全省之首。

已发现矿床及矿化点429处,其中具有成矿价值的158处。按规模划分,有大型10处,中型10处,小型64处,矿点74处。按资源类别划分,黑色金属矿46处,有色金属矿49处,贵金属矿6处,煤矿29处,非金属矿26处,矿泉水2处。

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区和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油料和牛羊生产基地。

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绿洲、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使张掖成为坐落在祁连山、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城市,被国家列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

从旅游资源看,张掖自然和人文俱佳。“山光草色翠相连,万里云尽万里天”,“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春树万家甘雨足,绿杨荫外好驱牛”,张掖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这里有中国最美之一的祁连山草原、张掖丹霞、黑河湿地、黑河峡谷和平山湖大峡谷,有全国最大的山丹马场、保存最完整的汉明长城、历史文化名山焉支山、名城骆驼城,有距城市最近的七一冰川、沙漠公园,有全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张掖大佛、坐佛山丹大佛,有与敦煌莫高窟同时代的马蹄寺石窟群,还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和独特的裕固族、蒙古族、藏族风情等。

从经济发展看,经济基础厚实,发展势头良好。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7.05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8.62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86.99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251.45亿元,增长2.6%。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7.54:18.62:53.84。完成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128.0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7.4%,比重比上年提升0.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06亿元,比上年下降2.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6.95亿元,比上年增长0.11%;考虑政策性减税因素,同口径增长6.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9.58亿元,增长16.42%。

从收入水平看,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0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76元,比上年增长5.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079元,增长0.5%;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8.1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0元,比上年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381元,增长6.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8.57%。

从精神资源看,张掖人吃苦勤劳,开拓创新,敢拼敢干,待人热情,忠诚厚道,具有玉石一样的品格,是甘肃精神的典型。本人在甘州区曾挂职一年,深有体会。张掖的干部素质普遍高,胸怀开阔,公道正派,遵纪守法,有思路,有行动,重实效。

由于张掖特殊的地位,甘肃需要高度重视张掖的发展。要把兴张掖作为兴甘肃的重要一步棋,要走实走好这步棋。

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甘肃可考虑重点抓好两个大增长极。一个是兰州(兰州新区),一个是张掖。兰州(兰州新区)和张掖联盟,构成了兴甘肃的一道脊梁。

要兴甘肃,必须要兴兰州(兰州新区)和兴张掖。甘肃崛起,离不开兰州(兰州新区)和张掖同步崛起。

兰州(兰州新区)和张掖的发展,应统筹推进,要形成优势互补、协调有序局面,要严防二者之间产业重复恶性竞争。

总之,省内各地之间产业发展,都应总体协调有序,形成优势互补局面,要严防省内各产业之间重复竞争和内耗问题。

作者简介:宋圭武,男,1964年10月25日生,二级教授,甘肃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甘肃省侨联特聘智库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会副会长,甘肃三农研究会副会长,凤凰网甘肃频道特约评论员。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