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庄浪繁衍文化“根”和“魂”:让非遗不被遗忘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魏建军 李顺民 时间/2021-07-14 16:10:26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在甘肃平凉市庄浪县朱店镇东街村马尾荷包传习所,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荷包传承人陈换香,向南开大学暑期实践团学生王馨一招一式地演示马尾荷包网罩的编织工艺。

图为每年端午节,在庄浪县文化广场内展销的马尾荷包。(资料图) 李顺民 摄

分格、引线、绕圈、打结……在甘肃平凉市庄浪县朱店镇东街村马尾荷包传习所,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荷包传承人陈换香,向南开大学暑期实践团学生王馨一招一式地演示马尾荷包网罩的编织工艺。

庄浪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该县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5类500多项,包括民间杂技、民间手工艺、传统戏剧等种类。其中,庄浪高抬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马尾荷包、南湖曲子戏入列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庄浪县先后成立了马尾荷包、高抬、剪纸等非遗传习所8处,传承非遗技艺。

王馨已经参加了南开大学组织的多次假期实践活动,她认为庄浪马尾荷包网罩编法很独特,很少见。庄浪县文化馆馆长柳坡介绍说,马尾荷包的网罩是手工一针一线勾编出来,机械无法替代,展现了庄浪妇女灵巧的手工技艺,这也是它值得保护的一方面。

马尾荷包是近年来庄浪县重点扶持的非遗文化传承保护项目。该县依托东街村马尾荷包传习所这个平台,成立了马尾荷包扶贫就业工坊。农闲时节,东街村妇女在家中制作荷包,每当顾客到村里求购荷包,陈换香就联系将姐妹们制作的荷包销售出去。

图为剪纸传承人李敏贤给中学生上剪纸教学课。(资料图) 李顺民 摄

东街村村民曹彩虹今年初跟随陈换香制作马尾荷包,她不仅掌握了制作技艺,还依靠马尾荷包制作收入3000多元。与曹彩虹一样掌握了马尾荷包制作技艺的妇女在中街村有30多人。与此同时,庄浪县还扶持马尾荷包、麦秆烫画、泥金纸织画、庄浪毛笔等非遗传承人,参加全国举办的文化博览会,销售庄浪非遗文创品,不断扩大庄浪非遗对外影响力。

李敏贤是庄浪县剪纸传承人,他被良邑中学聘请为学校手工课校内辅导员。其学生苏亚男参加了全国非遗进校园剪纸大赛,她的剪纸作品《连年有余》获得大赛三等奖。在李敏贤的指导下,良邑中学21名学生在全国和省市剪纸大赛中获奖。

庄浪县还制定了非遗进校园计划,组织编写了非遗乡土教材,将非遗文化融入中小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开设了手工、曲艺、武术等非遗课堂,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非遗文化校内辅导员,传授非遗文化。

庄浪县实验小学开设了秦腔、民乐、腰鼓等23个兴趣小组。三年级学生何家蕊演唱的秦腔《周仁回府》选段吸引了来访者驻足观看,每周由她带领同学们开展秦腔兴趣小组活动。实验小学教师杨满福说,非遗文化融入学校,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非遗文化熏陶,从而让非遗文化得以传承。

一批批游客,走进庄浪县非遗文化展馆,感受庄浪县绚丽多彩的非遗文化遗产;乡村非遗文化传习所里,传承人传授马尾荷包、剪纸、纸织画等非遗技艺,让老手艺不失传;每周社团活动时段,学生跟随辅导员学唱地方戏曲秦腔;展示老物件的乡村记忆馆也悄然兴起……

走进庄浪县文化馆,浓郁的非遗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楼梯上一幅幅非遗文化照片让人目不暇接。步入非遗文化展馆,高抬、皮影、马尾荷包等各种非遗展品琳琅满目。为了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遗产,庄浪县布设了非遗展馆,展出非遗展品370件,制作了题为《古韵庄浪》的泥塑墙,录制了庄浪高抬、马尾荷包、南湖曲子戏、庄浪地摊戏的影像,向游客展演。

耕畜犁地、畜力推磨、畜力碾场……多年以前的农耕场景,在通化镇中庄村文化小广场上以彩塑的形态展现在村民眼前。庄浪倡导在乡村旅游示范村布设乡村记忆馆,展示非物质文化和农耕文化,目前全县有乡村记忆馆13处。旨在“繁衍非遗文化,让非遗活起来走进生活,勾起民众回忆,不被时代遗忘”。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