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艳玲在甘肃高台县指导当地妇女制作手工艺品。
“我们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文化旅游艺术资源丰富。丝路文化多种多样,敦煌飞天更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姚艳玲说。
十多年前,她希望让甘肃高台县留守妇女能在家门口,重拾传统手工艺技巧,用一件件精美手工艺品,展现丝路文化传承的魅力,实现脱贫增收。十多年来,她为千余名妇女姐妹提供了就业岗位,成为“80后”中的佼佼者,如今她已是甘肃九发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高台县九发妇女民间手工制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大学毕业后,原本在《甘肃风采》杂志社当主编的姚艳玲,有一次在甘肃高台县农村,无意中发现一位老人手工绣制的鞋垫十分精美。她到附近邻居家走访发现,不少农户家里都有这样的手工,剪纸、刺绣、麦秆画,质朴且传神。
还有一幅掐丝彩岩画,她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些承载着丰富文化信息的传统民俗手工艺,在姚艳玲看来,尚未发挥应有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于是,她毅然辞职,酝酿起新计划,要将这里打造成囊括文创项目孵化、艺术品展示和销售、旅游接待的综合街区,为有志独立成立工作室的妇女提供空间和平台。
“如果把当地优秀的民间艺人集中到一起,不仅能充分发挥她们的特长、发扬传统文化,还能带动大家一起致富。”姚艳玲说。此后,她一直关注着民俗文化产品,并注重在农村寻找手工艺产品,发现各类民俗手工制作者。
姚艳玲在甘肃高台县展示手工艺品。
经过市场调研和考察论证,2014年4月,在高台县妇联指导帮助下,姚艳玲成立了高台县第一所专业从事民间手工艺品开发、制作、包装和销售的纯女性合作社——九发妇女民间手工制品专业合作社,让农家女创作的手工艺品进入合作社集中销售,共同致富。
合作社成立后,她筹资建立创业基地“一中心八区”,采取“合作社+企业+基地+社员”的运作模式,为社员提供信息咨询、技能培训、技术交流、工艺引进、材料供应、产品包装、贮藏运输、专业市场建设及拓宽销售渠道等一条龙服务,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合作社迅速成长为传承高台民俗文化、传播高台民间艺术和开发高台旅游艺术品的优秀支柱企业。
“在我们合作社,我记得当时有一对聋哑人夫妻,在培训时一次又一次做坏材料,老师手把手一直教。当他们做出第一幅完整的画时,我就写纸条跟他们说‘你们被正式聘用了’,当时他们特别激动,他们高兴的样子,我永远忘不掉。”姚艳玲回忆说。
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成员由最初不足50人,发展到现在100多人,手工艺品也由“作品”变成“产品”,先后申请商标2个、专利20项,其中自主设计制作的张掖丹霞竹碳盘系列旅游产品深受省内外顾客青睐。合作社让一批有手艺、有兴趣的农家女在合作社吃上了“艺术饭”。
姚艳玲还尝试与当地旅游景区、政府部门合作,私人订制,产品涵盖麦秆画、景泰蓝掐丝彩岩画、剪纸、刻有图案的竹炭盘、泥塑等装饰品,其中为敦煌旅游景区设计的飞天系列和自主设计制作的张掖丹霞竹碳盘系列旅游产品颇受欢迎。
为了更好服务于合作社发展,促进妇女手工艺品市场全球化,姚艳玲紧跟信息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寻求商业运营新模式,扩大手工制品销售面,开辟线上线下销售平台。
2015年7月,姚艳玲招聘专业网店管理人员,组建成立了帮帮帮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开通“巧手嫂子”淘宝店铺和微店;2016年底,该合作社发起“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进校园、进社区全民体验活动”,该活动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活动范围迅速扩展到张掖、兰州等地。
后来,她又成立了高台九发职业培训学校,并联合高台县欣宝建筑有限公司投资1.459亿元,开发建设占地30亩的九发妇女创业基地,实现了培训、制作、展示、体验、销售、办公、仓储一体化。公司共培养工艺师34名,其中高级5名、中级11名、初级18名。
2018年11月,姚艳玲找准产业发展和贫困妇女所需,依托合作社建成巾帼扶贫车间,车间采取“妇联+合作社+基地+妇女”的生产经营模式,针对高台县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和低收入家庭妇女进行手工编织技能免费培训,并通过发布订单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车间建成以来,共开展贫困妇女手工编织技能培训12期,培训妇女34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妇女237人。通过培训合格后,与52名妇女签订了订单制作协议。
九发民间艺术创新工作室成员杜彩虹,在张掖市庆三八“国风赤霞珠杯”手工编织产品创意设计大赛中荣获最佳人气奖,张掖市手工编织产品创意设计大赛中获掐丝画、麦秆画、烙画类三等奖;姚艳玲也于2020年10月获得首届甘肃妇女手工创业创新网络大赛金奖。
姚艳玲先后被评为国家、省级和县级“巾帼建功标兵”、甘肃省陇原脱贫攻坚巾帼带头人、张掖市2020-2022年度市管拔尖人才、高台县“十佳创业人士”等称号。